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1篇
公路运输   14篇
综合类   7篇
水路运输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滚石冲击钢筋混凝土板过程伴随复杂的能量转化,基于经验或Hertz接触理论的传统钢筋混凝土板抗冲击设计与实际状况有较大出入.为探索一种更加高效准确的滚石冲击响应计算方法,引入Olsson针对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板提出的冲击动力控制方程,结合弹塑性接触理论开展滚石冲击钢筋混凝土板动力响应分析,并与Hertz解及动力有限元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Hertz理论解由于仅考虑板的弹性变形,其峰值冲击力较弹塑性理论解和动力有限元解分别增大31.8%和77.1%,其最大压痕深度较后两者分别增大17.3%和61.8%,而基于弹塑性接触准则的冲击动力响应更加接近于动力有限元解,趋于真实,且避免了复杂建模过程,高效可行.   相似文献   
12.
通过贵州龙里地区某厂房地基沉降的治理工程实例,分析了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经过方案对比分析,决定采用注浆技术并结合使用SJP粘度时变性注浆材料处理厂房地基不均匀沉降的方法。实践表明该方法简单、经济、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地震作用下顺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坡面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作用下,坡面形态对岩质边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存在一定影响。文中以汶川地区公路沿线具有典型坡面形态的顺层岩质边坡为例,采用离散元UDEC软件,模拟4种坡面形态下边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并监测坡体关键位置处的位移和坡体应力场。通过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不同坡型边坡变形破坏的动力响应时间、边坡的破坏位置,以及边坡破坏的程度和模式,总结出地震作用下该类顺层岩质边坡变形破坏的坡面效应,最后通过应力场分析引起坡面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溶蚀岩体通常对岩体工程稳定性具有关键控制作用. 为了揭示富含层理溶蚀岩体各向异性力学性质演化规律,分别针对不同溶蚀率(K = 0%,5%,10%,15%,20%)的岩体进行室内单轴抗压试验,获取每种溶蚀率条件下不同夹角(α = 0°,30°,45°,60°,90°)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分析岩体破坏特征,依据试验结果建立含层理溶蚀岩体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实验验证. 结果表明:抗压强度在α = 0°,90° 时最大,α = 45° 时最小,整体呈现对称U形;弹性模量在α = 60° 最小,α = 90° 最大,整体呈现不对称U形;完整岩体抗压强度以及弹性模量的各向异性指数最大,分别为1.98、3.05,随着溶蚀率增大其值逐渐减小,K = 20%时,分别为1.10、1.36;溶蚀率较小岩体变形破坏受岩体基质和层理控制,以劈裂、错动剪切和滑动剪切为主;随着溶蚀率增大,变形破坏受溶蚀孔隙和骨架控制明显,以骨架鼓胀剪切错动、压碎破坏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危岩体稳定性影响因子的重要程度,根据危岩体的特点,用直觉模糊数表示影响和制约危岩稳定性因子的各主要因素指标,采用模糊折衷型的TOPSIS法,确定方案与模糊理想解间的相对贴近度,并对其进行从小到大顺序排序,从而确定对危岩稳定性影响因子的重要程度。在采用以上方法分析计算后发现:岩体结构对危岩体稳定性的影响最大,地形坡度对危岩体稳定性的影响微弱地大于结构面特征,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海原大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滑距,通过单因素分析出对滑距的影响因素。再以多元回归分析为理论基础,对其中的30组数据进行分析,推导出滑距的预测公式。并将此公式用于其余调查的30组滑坡中进行验算,证明该公式较准确,可运用于对海原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的滑距推导。最后,提出对地震诱发的黄土滑坡滑距预测的应用前景设想。  相似文献   
17.
由于影响泥石流的危险性的因素很多,且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很难精准地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描述和定量分析。以安县枇杷沟为例,采用基于粗糙集-改进层次分析法综合定权和模糊数学理论,对泥石流的危险性进行了定性、定量评价。选取泥石流一次最大冲出量、流域面积、主沟长度、沟道两侧坡度、弯曲系数、流域相对高差、最大日降雨量、植被覆盖率、人口密度、松散固体物质储量共10项指标作为评价因子。评价结果表明,枇杷沟泥石流为轻度危险。该方法对泥石流的监测、防治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四川藏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该区域山峰大部分处于高海拔甚至超高海拔区。为研究该区拟建的川藏高速公路沿线区域的温度变化规律,通过获取的沿线气象站温度数据以及典型斜坡工点气温、地温的现场实时监测数据,分析了研究区内年平均气温、年最低温度的变化规律以及斜坡浅表层地温与气温之间的关系。利用FLAC~(3D)有限元分析软件对典型斜坡工点开展了热、力耦合作用研究。通过模拟在不同的温度场作用下,斜坡内部温度场、应力应变场以及冻胀变形等特征,分析了斜坡浅表层温度变化对斜坡变形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影响大气温度的最显著因素是海拔高度,在纬度与经度相同的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 m,年平均气温约下降0.579~0.613℃,年最低气温与海拔高度的线性相关性系数达到0.906 91;典型斜坡工点的浅表层温度主要受大气温度影响,呈现周期性变化,温度变化周期为24 h,温度变幅最大可达21.2℃,影响深度范围最深约50 cm;外界温度对斜坡岩体的影响范围主要分布在斜坡浅表层部位,深部岩层受低温的影响很小。斜坡浅表层岩体在低温时产生的压应力表现为向内侧位移,而高温时为拉应力表现为外侧位移,若长期处于大温差、强冻融循环的环境下,最终斜坡将会发生失稳破坏。  相似文献   
19.
文章立足于新疆天山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地区公路边坡工程地质条件研究基础,以K701+850路段危岩体为实例,深入研究危岩体特性、成因机制、稳定性影响因素及危岩体破坏模式等关键指标,并依据设计工程技术条件、环境影响、施工安全保障和投资费用等综合因子,制定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相关研究成果可为高寒、高海拔、高地震烈度山区公路的建设及运营养护提供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芦山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发育规律,结合遥感解译,震后第一时间对芦山震区开展了应急调查和危险性分析等工作.芦山7.0级地震诱发的地震地质灾害以小型崩塌为主,崩塌主要沿双石-大川断裂带,北西向几个深切峡谷段,如S210芦山-宝兴峡谷,芦山-双石峡谷,芦山-太平峡谷发育,其中震中附近的宝盛、太平及龙门崩塌密度最大.崩塌源主要分布在陡立谷坡中上部、突出山嘴等部位,堆积以块石、孤石及碎石为主,对灾区的公路破坏大,其次是坡脚的民房,并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威胁公路的正常运行.潜在不稳定斜坡和土质小型滑坡,由于沟道物源的增加,震后泥石流灾害链不可忽视.地震波强度及地形放大效应是控制灾害发育的主因,斜坡结构及风化也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