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9篇
  免费   9篇
公路运输   108篇
综合类   44篇
水路运输   65篇
铁路运输   24篇
综合运输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132.
温拌沥青混合料是一种绿色、节能、环保的路面新材料,近年来得到了道路工程界的广泛关注。为研究降粘剂在温拌沥青混合料中的降粘机理,基于有机降粘剂Sasobit分析了降粘剂分子与沥青中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并通过试验研究了其对沥青粘度的影响趋势。试验研究结果证实了有机降粘剂利用成分调节剂调整沥青组分及分子量分布原理并对沥青改性以达到降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3.
钢混结合段桥面铺装方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钢混结合段铺装结构的受力特征,设计出科学合理的铺装结构,以永川长江大桥——(64+2×68+608+2×68+64)m七跨连续半飘浮体系双塔混合梁斜拉桥为例,采用理论计算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钢混结合段采用环氧沥青混凝土、浇注式沥青混凝土铺装方案的结构受力特性进行分析,结合2种方案的优点,研究出灌注式环氧树脂混凝土铺装结构。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钢箱梁段,钢混结合段铺装对铺装混凝土的耐疲劳性能要求不高,但对防水粘结层的粘结和抗剪性能有较高要求。灌注式环氧树脂混凝土铺装结构是将环氧树脂灌入已经铺装好的沥青混合料中,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和耐疲劳性能。实桥使用效果证实了该铺装结构设计合理、工艺可行。  相似文献   
134.
沙井泵站基坑位于深厚软土地区,淤泥层厚,开挖深度大。通过用加虚拟拉力的方法对基坑原支护方案进行模拟计算,认为原方案中局部支护桩的位移和弯矩不能满足规范要求,为此对支护方案设计提出优化建议。将现场施工监测数据与该基坑的计算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证明优化后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35.
长荣集团总裁暨创办人张荣发先生,生于1927年,自少年步入社会即进入海运公司半工半读,并从陆上之行政人员,藉由自修苦读转型成为航海技术人员,历经三副、二副、大副到船长等职务。  相似文献   
136.
介绍日本合成枕研制开发的目的,合成枕的基本特点和物理性能,以及合成枕使用15年的实验跟踪调查结果。  相似文献   
137.
由重庆渝宏公路工程总公司承建的国道成都—上海高速公路的重庆段 ,上桥至童家院子 13 km被重庆市政府评为优良工程。无论是线型、标高、平整度 ,还是抗折、抗压强度 ,都达到了设计要求。通过验收也发现一些地段、接头等地方的平整度超过了 3 mm,甚至有的地方在行车时有明显的感觉。影响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机器未调校好 ,是影响平整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混凝土路面的外观质量是由成型模板、浮动板和侧模板来保证实现的。成型模板左右两侧设置有一块超铺板 ,它与侧模板组合 ,可调整成前侧模端上窄、下宽 ,后侧模端上窄、…  相似文献   
138.
本文提出如何利用主成分分析一聚类分析法对城市交叉口交通运行现状进行合理的评价研究,可以针对每一类别的特点,实行分级治理的措施,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9.
王文军  张长涛 《船艇》2003,(8):13-16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从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知识经济时代对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当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由土地、设备、资金向知识转变时,如何适时地实现管理的相应转变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正如知识管理和知识社会研究的开山鼻祖著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所揭示的那样,虽然企业的发展始终与知识相伴,但是只有在当今特定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  相似文献   
1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