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3篇
  免费   42篇
公路运输   699篇
综合类   341篇
水路运输   337篇
铁路运输   352篇
综合运输   7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96篇
  2012年   69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87篇
  2009年   87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92篇
  2006年   95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901.
采用矢量方程法分析了一种自动驾驶仪操纵机构的运动特性,得到了该机构输出轴的运动参数表达式。利用计算机动力学仿真软件Solid Works Motion对该机构进行了运动学仿真分析,在MATLAB中分析了两种方法所得结果的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主要结构参数对输出轴位移特性的影响,为该型自动驾驶仪操纵机构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2.
工程概况 曹娥江大桥位于绍兴市滨海新城,大桥东连上虞新区的世纪大道、西接滨海开发区致远大道,全长2444m,由主桥。东西两侧水中引桥及陆地区引桥组成,其中主桥为125m+300m+125m=550m的三跨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  相似文献   
903.
为控制通车条件下预制小箱梁拼接施工过程中拼宽湿接缝两侧挠度差,防止混凝土早期开裂,介绍小箱梁桥拼接技术的两种优化施工方案。为分析老桥保持快车道通车对湿接缝两侧变形差的影响,建立小箱梁桥有限元模型,通过计算老桥通车条件下最不利荷载效应,重点对设置夹具以控制湿接缝两侧挠度差的小箱梁数值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不设置夹具、跨中设置3道夹具和满跨布置夹具的有限元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对于通车条件下的预制小箱梁桥,在新旧小箱梁之间设置施工夹具控制两侧挠度差效果有限,若不设置施工夹具,湿接缝两侧最大挠度差仅为2.32mm,属于微幅振动范畴。研究成果为同类型小箱梁桥拼宽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04.
利用CASIO计算器电子表格功能,在公路横断面测量现场边测边记录,然后经过数据格式转换处理得到海地公路优化设计系统支持的横断面数据,便捷高效,在工程实践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应用。  相似文献   
905.
通过对传统桥式混匀取料机滚轮机构结构形式分析,找出其应用于矿石物料过度磨损及震动等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实际工况对其结构及驱动形式进行优化和强度、寿命校验,使其满足设备工况要求并为同类设备设计改造提供借鉴及参考。  相似文献   
906.
目前,沉箱吊运方式主要采用预埋吊环或设吊孔,吊耳板很少应用于沉箱吊运,本文结合工程案例,浅析吊耳板在沉箱吊运中的设计与应用。  相似文献   
907.
文中以国外某重力式沉箱码头项目为基础,对其基础泥岩进行分析,并实施了原装泥岩开挖泡水试验,提出直接开挖后迅速回填的实施方案,并对沉箱安装后的沉降进行观测,验证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908.
当前模拟桩土相互作用主要有m法、嵌固点法以及P-Y曲线法。文介绍P-Y曲线法模拟桩土相互作用在工程中的应用,并将其与m法及嵌固点法进行对比,证实P-Y曲线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09.
肖坤  郭志学 《水运工程》2019,(11):63-66
我国山洪灾害频发,人们对其中泥沙致灾的因素越来越重视。采用单因素控制法通过陡比降变化水槽试验,模拟山区河道坡度变化及大量泥沙输送,研究大比降强输沙条件下水位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在携带大量泥沙的情况下,快速落淤泥沙导致局部坡度变缓、流速降低、水位上升;另一方面,泥沙本身的阻力作用导致水位升高。因而导致局部河段急缓流交替水跃发生,显著抬高洪水位,泥沙与水的互馈作用使交界锋面位置处水位显著高于清水水深。研究表明,流量越大、输沙率越大或上游河道比降越大,交界锋面位置处水位越高。伴随着泥沙淤积的逆行发展,异常的水位激增除在边坡交界点附近发生外,还向上游传播,导致漫溢洪水泛滥成灾。  相似文献   
9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