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4篇
综合类   13篇
水路运输   4篇
铁路运输   9篇
  2020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1.
驾驶员夜间视力与行车安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213名夜间事驾驶员及652名非事故驾驶员进行夜间视力测试方法研究和夜间视力对比研究。测试结果表明:事故组驾驶员夜间视力明显差于非事故组(p〈0.05)。提示夜间视力功能者是夜间交通肇事的重要原因之一,并提出夜间行车安全可靠性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探讨城市居住区交通稳静化问题,对7个居住区拥有机动车和非拥有机动车家庭共计2313人进行了居民区交通影响调查,结果表明:两组人群对居住区内路边停车及行驶的态度差异显著,非拥有组拒绝率明显高于机动车拥有组(P〈0.05);而对是否限制机动车进入居住区及停放居住区外的稳静化措施两组存在显著差异,拥有组拒绝率明显高于非拥有组(P〈0.05)。  相似文献   
13.
铁路运输安全理论与技术体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提出铁路运输安全研究的框架体系,将研究体系分为铁路运输事故预防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事故处理及救援体系三部分,各体系按照研究内容分为理论层、技术层及管理层。从时空角度确立了运输安全研究的轴向结构与多维结构。该体系可为我国铁路运输安全规划、设计、实施与管理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金键  杜文 《中国铁道科学》2003,24(3):137-139
驾驶疲劳表现特征是多维度、多侧面。本文重点研究驾驶疲劳的致因因素及其交互作用;驾驶疲劳的形成过程、规律及机理;驾驶疲劳失衡性测试与评价,驾驶疲劳馈选模式,驾驶疲劳效应分析;驾驶疲劳综合评价体系。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 多角度、深层次地研究驾驶行为,进而分析导致驾驶疲劳的各种直接、间接因素,建立了诸因素单独作用及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2 研究驾驶疲劳形成过程,采用传递函数将其量化、简约化、模式化,依据自控理论将驾驶疲劳模型化为惯性环节及比例微分环节的合成。所建模型表明驾驶疲劳具有二阶系统的一般特性。3 对多种疲劳…  相似文献   
15.
构建京津线行车安全保障信息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采用安全人-机-环境-信息系统理论,对影响京津线行车安全的各类因素进行探讨。在四级预防和分级管理基础上,提出京津线行车安全保障信息系统总体框架,并对其各子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信息流程进行分析,构建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系统信息平台。  相似文献   
16.
17.
结合灰色关联分析与格序决策理论,提出一种基于灰色格序决策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时序确定方法。该模型在构建轨道交通建设时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指标集初始样本矩阵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熵值-层次分析法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引入格序决策理论确定正负理想方案,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度量各方案与理想方案的贴近度,以此确立线路建设的时间序列。以所提出的决策方法对成都市轨道交通初期线网的线路建设时间进行了排序,计算所得到的线路建设时序特征与实际建设情况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预测列车折角塞门关闭的流体力学理论分析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电容器充放电数学模型,推导出列车制动系统的气路流量和时间的关系,以此推测列车气路的连接情况,预测折角塞门关闭的位置。采用分流式射流流量计作为传感器完成了这一理论模型的实验室研究。  相似文献   
19.
驾驶员身心条件安全可靠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针对影响驾驶员身心条件安全可靠性的相关因素,对6个城市78万名机动车驾驶员进行了调查测试;通过对22项指标主因子分析,从中筛选出10项代表性指标分别进行分级划分,并基于感知—判断—动作可靠性模型理论,建立了驾驶员安全可靠性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驾驶员身心条件可靠性分布以及驾驶员事故组与非事故组安全可靠性分级分布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安全可靠度Ⅰ级占25%,Ⅱ级占64%,Ⅲ级占6%,Ⅳ级占2.5%,Ⅴ级占1.5%;而事故主要分布在Ⅲ级、Ⅳ级、Ⅴ级。  相似文献   
20.
汽车驾驶员暗适应能力与夜间安全行车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在研究暗适应测试方法的同时,调查了夜间事故组驾驶员与非事故组驾驶员的暗适应水平的,结果表明,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事故组驾驶员暗适应时间明显长于非事故组,提示暗适应功能障碍是夜间交通肇事的原因之一,并提出夜间行车安全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