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17篇 |
免费 | 60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739篇 |
综合类 | 309篇 |
水路运输 | 426篇 |
铁路运输 | 335篇 |
综合运输 | 6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3篇 |
2023年 | 63篇 |
2022年 | 53篇 |
2021年 | 51篇 |
2020年 | 29篇 |
2019年 | 74篇 |
2018年 | 70篇 |
2017年 | 23篇 |
2016年 | 17篇 |
2015年 | 41篇 |
2014年 | 84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90篇 |
2011年 | 86篇 |
2010年 | 84篇 |
2009年 | 74篇 |
2008年 | 81篇 |
2007年 | 85篇 |
2006年 | 78篇 |
2005年 | 70篇 |
2004年 | 49篇 |
2003年 | 64篇 |
2002年 | 51篇 |
2001年 | 43篇 |
2000年 | 50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51篇 |
1997年 | 34篇 |
1996年 | 49篇 |
1995年 | 47篇 |
1994年 | 30篇 |
1993年 | 32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2篇 |
1990年 | 20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59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超高性能混凝土连接装配式桥墩钢筋无需绑扎或焊接、施工快速、钢筋定位要求低,且适用于束筋布置,成为一种较好的连接形式。该连接形式目前包括3种连接形式:扩头式、类承插式和环缝式。结合该连接形式中对超高性能混凝土的受力和施工要求,列出了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性能指标要求和相应的测试依据。该连接形式的设计理念为超高性能混凝土连接段的安全度大于预制段,即破坏发生在预制段。设计目标为在静力、E1地震作用和E2地震作用下,分别采用强度设计理论和延性设计理论进行验算,并保证超高性能混凝土应变应小于极限拉伸应变(2000με)。标准设计案例表明,对于环缝式连接形式,墩身截面尺寸为2.2 m×1.5 m,墩高10 m、超高性能混凝土壁厚350 mm时,满足预定设计目标,构造合理。 相似文献
982.
T接头受力复杂,易引发安全事故,为确保盾构施工安全,分析正线隧道管片弱化效应,针对主隧道特殊管片的设计施工,开展机械法联络通道刀盘切削试验,模拟始发端混凝土管片掘进切削过程,揭示刀具在不同时刻切削力的变化情况及管片、螺栓在不同工况下的内力分布规律。通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1)刀具切削厚度、切削速度越大,切削阻力越大,混凝土裂纹扩展越严重,刀具磨损越严重;基体强度越大的混凝土,切削时混凝土板面受损越小。2)切削对同一环的螺栓影响较大,对侧边的螺栓影响较小,随着刀盘旋转推进,管片发生位移变化,螺栓连接点的位移逐渐增大。当刀盘钻出管片时,混凝土管片及内部螺栓位移逐渐趋于稳定。3)改变切削洞口管片的强度对于隧道的变形影响很小,在改变了切削洞口强度后,洞口管片所受的位移增大,但是影响量比较小,结构仍较安全。 相似文献
983.
984.
广湛高铁采用(109+2×200+109) m混合梁连续刚构跨越西江主航道,主梁采用预应力混凝土梁+钢混结合梁的混合梁形式,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相比,减轻了结构自重,降低了主梁弯矩和剪力,提高了桥梁跨越能力;跨中采用钢混结合梁,减小了因混凝土收缩徐变对结构后期变形的影响,改善了结构受力和高速行车条件。钢混结合段为钢主梁与预应力混凝土主梁的连接构造,是混合梁桥关键传力部位,根据刚构桥的钢混结合部受力模式,设置于主梁受力较小位置,采用有格室后承压板式结合部构造。通过对钢梁截面分析比选,采用符合结构受力特点、经济性较好的槽形钢箱混凝土结合梁,并对槽形钢梁超高腹板稳定性、空腹桁架式横隔板构造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建造方案推荐采用挂篮悬臂浇筑混凝土梁,钢梁采用整体吊装安装,混凝土桥面板采用分块预制,可有效保证施工工期。 相似文献
985.
基于高速列车动荷载激励引起的无砟轨道-路基-黄土地基体系的地面振动问题,对宝兰客专DK993+110处路堤区段地面振动进行试验研究和数值分析。对试验数据从时域和频域2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不同车型的动荷载引起地面垂向振动加速度在黄土地基中的衰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距离线路中心线10~24m衰减较快,随着距离增大,距离线路中心线24~42m衰减速度趋于平缓,且在30~42m处各型车引起地面振动均出现了振动反弹增大现象。建立车辆-轨道-地基系统模型,研究列车动荷载作用下的地面响应,发现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验证模型的合理性与计算的正确性,依据不同场地速度结构,通过改变地基介质模量比和覆盖层厚度的方式,分析地基介质模量比和覆盖层厚度对振动反弹增大的影响。分析车速对地面振动的影响,发现地面振动随车速增大呈增大趋势,且不同车速列车引起振动反弹区域也有一定差异。按《城市区域环境振动标准》评价该处地面振动Z振级,回归分析得出各型车引起Z振级符合对数衰减规律,但在振动反弹区30~42m处拟合效果较差,表明拟合公式适用范围应当限定在10~30 m之间。 相似文献
986.
987.
以造船CAD/CAM为平台,通过对船舶快速设计的需求分析,指出了现有造船CAD/CAM系统的欠缺之处,提出了解决的方法,论述了系统在船舶设计标准化、规范化和处理由设计产生的生产信息方面可实现快速设计,并针对各个可实现快速设计技术的方面,提出用Vitesse语言编制相应的程序以实现这些技术;通过建立标准元件库实现标准化,编制设计规则实现规范化,运用直接的数据抽取方式实现生产信息获取的正确性、实现产品数据管理。 相似文献
988.
989.
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