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16篇
综合类   15篇
水路运输   8篇
铁路运输   6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1.
12.
非道路用柴油机瞬态行为分析和试验循环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车辆在水泥路、石块路、起伏路、沼泽路行驶采集的柴油机道路载荷数据,对齿杆位移与扭矩进行转换,设计了表征原始载荷数据总体瞬态特征的7个参数,包括转速变化率、扭矩变化率、功率、功率变化率、转速和扭矩、转速和扭矩变化率、扭矩和转速变化率,划分区间计算相对发生率确定了总体特征.采用x2校验和移动筛选的方法,从原始数据中选取了代表每种路面形式瞬态特征的微历程,进一步工程调整微历程中的部分数据段,确定了表征总体瞬态特征的最佳微历程.最后对微历程按任务比例组合形成了适合柴油机的瞬态加载试验循环.  相似文献   
13.
简支箱梁桥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桥梁,但其应力、应变和挠度的计算比较繁琐。在分析桥梁横向分布影响线和偏载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平面杆系有限元软件的较为简便的计算方法,对该计算方法进行了实例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正确且实用。  相似文献   
14.
蔡振宇  黄旭 《隧道建设》2014,34(5):478-483
为减少小净距重叠隧道爆破开挖对结构及中夹岩的不利影响,以重庆轨道交通6号线大龙山站—花卉园站区间重叠隧道(长约500 m)爆破开挖为依托,首先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及相关施工经验,说明重叠段总体施工方案优选为"先上洞后下洞"的开挖方法,但需根据净距大小采用不同的施工措施;然后通过理论计算论证了上下间距较小时爆破开挖不能保证结构安全,需要采用减震爆破及非爆破的开挖技术,才能保证中厚层状岩最小净距重叠隧道"先上洞后下洞"开挖方法的实现。实施效果证明:对于中夹岩厚度小于3.5 m的最小净距地段(长约25 m),可先行开挖上洞上台阶,预留下台阶,并待后行下洞减震爆破通过后,再采用非爆破开挖预留的上洞下台阶,以完全消除爆破开挖对最小净距中夹岩的影响,确保了最小净距段结构及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的公路得到迅速发展,公路的设计标准和工程质量要求逐步提高,因而在公路工程施工中,必须重视施工质量管理工作,采取有效的质量管理措施将工程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和有效的提高,与社会的进步相协调,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主要阐述了公路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整体式桥梁的结构特点和技术优势,指出其构造的型式主要体现在桥台设计承载型式上。归纳了整体式桥梁的设计理念和要点,与普通桥梁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桥台、桩柱、引道板的设计上面,并分析了设计注意要点。最后,讨论了整体式桥梁的应用实践问题,重点对其桥梁跨长、应用型式如弯桥和斜桥、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应用范围进行了分析。相关总结和经验可为整体式桥梁的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李泽基  黄旭 《广东公路交通》2021,47(1):49-52,58
以某新建基坑为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建模,分析周边土体和既有地铁区间隧道在该基坑开挖过程中的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基坑开挖施工对既有地铁区间隧道的沉降影响较小,不会产生明显的隆起或沉陷.坑底的最大回弹量为7.6mm,初步判定该基坑设计合理,在标准的施工安排下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管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较多的应用,现阶段能量桩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桩基础中,管桩桩基中能量桩技术也逐渐得到应用。管桩式能量桩的传热模式有别于传统能量桩,可利用其内壁空腔,提高换热效率,不同桩芯介质条件下,管桩式能量桩的换热效率有较为显著的区别。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测得不同桩芯介质情况下管式能量桩及其桩周土体温度场的变化规律,通过控制循环导管内导热液体的流速改变能量桩的循环模式,续而探讨分析不同桩芯介质及循环流速下管式能量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换热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桩芯介质为水的管式能量桩换热效率要高于桩芯介质为干砂的管式能量桩,且其在循环稳定时的桩身温度变化值和桩周土体的温度变化值也高于桩芯介质为干砂的情况,表明不同桩芯介质对管式能量桩的桩土温度场有显著影响,进一步验证了可通过改变管式能量桩内壁空腔的介质来提高其换热效率的可行性;同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流速的增大可以提高能量桩的换热效率,但是影响较小,而提高能量桩运行时的流速需要耗费额外的能源,表明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通过提高流速的方法增加能量桩的换热效率具有较低的经济性,实际运行中的能量桩其流速满足建筑制冷供暖需求即可。  相似文献   
19.
针对密闭系统内部温度难以控制的问题,论文提出一种采用32位高性能单片机STM32、高精度温度传感器以及传输模块等设计了密闭系统内部的温度控制系统。阐述了基于STM32的密闭系统内部的温度控制系统的结构和工作原理,重点介绍了系统硬件的设计思想,温度控制算法,同时给出了部分软件流程。实践表明,基于STM32的密闭系统内部的温度控制系统能稳定可靠地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20.
基于某1.5 L涡轮增压汽油发动机搭载可变配气机构进行的倒拖试验,分析气门升程特性、凸轮轴基圆跳动情况、执行机构性能,对比了自主设计凸轮轴与竞品发动机凸轮轴的基圆跳动情况,同时针对可变配气系统的执行机构进行了性能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