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12篇
综合类   6篇
水路运输   2篇
铁路运输   4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按照现有技术施工的水泥混凝土路面,将会形成过渡层,路面沿过渡层的分离破坏将显著影响路面的层间支承状况,对路面的影响巨大。本文分析了过渡层形成的原因并考证了其存在,分析了过渡层的力学性质及其层间界面的联结情况和过渡层的破坏特征。从过渡层形成的强度形成机理以及对实际路面取芯表明,过渡层的形成的粘接界面以强联结为特征,过渡层的联结破坏导致的面层与基层的相互分离是路面的实际层间状态。水泥混凝土面板不再与基层保持紧密、无间隙的光滑接触状态,基层与不再连续、完好,面层底部和基层顶部存在诸多缺陷。这些对认识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层间分离导致的破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2.
软岩隧道不同开挖方法施工位移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旦架哨三车道浅埋软岩隧道为例,采用有限元法对全断面法、台阶法和CD法开挖的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分析了地表、横断面和纵断面上的位移响应规律.研究表明:三种方法施工围岩位移的响应规律基本是类似的,CD法施工产生的位移值相对较小;隧道地表变形近似为槽形,且主要由邻近段开挖引起;竖向变形主要分布在拱顶附近,且主要由当前段开挖引起;掌子面空间效应的影响范围约2倍洞径,该范围外围岩沉降变形基本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23.
隧道高地温带来诸多工程难题,如施工环境恶劣、衬砌耐久性降低、通风效果不佳等。以中国最高温公路隧道尼格隧道为研究对象,兼具干热岩和湿热岩特征,开挖掌子面围岩温度88.8℃,涌水温度63.4℃。通过地质调查、水化学分析、地热储分析、放射性元素分析、现场实测等方法,研究隧道的地热地质构造特征、地热热源、传热通道及温度场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隧址区位于红河断裂等4组断裂地块内,地表温泉水温高达53.8~87.9℃,新构造活动强烈,地质构造复杂,穿越三叠系中统个旧组(T2g)灰岩和燕山期侵入(γ35(a))花岗岩。隧道灰岩段地下水主要源自大气降水和浅表水下渗,裂隙水深循环与硅酸盐岩、表层与白云岩发生水-岩作用。运用SiO2,Na+K,K+Mg和Na+K+Ca地热温标,推测隧址区的热储温度为122.47℃,热储埋深2 457 m。热源为地壳深部热异常体和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排除个旧燕山期花岗岩岩浆余热为热源的可能。花岗岩放射性元素衰变生热率10.01μW/m3,是滇东南燕山期花岗岩生热率的1.7~8.2倍。热源通过岩体向地表传递,断层Fn1  相似文献   
24.
滇西地区的地热资源丰富,部分隧道工程在穿越水热活动带时会面临高温挑战,严重影响施工质量与进度。为揭示水热活动带下的隧道热害特征,以腾越隧道为例,采用地质构造勘察法和温泉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对该区域内的水热活动循环模式进行了研究;基于大地热流值对区域地温带进行了划分,利用SiO2地热温标对隧道热害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受地质构造影响,该区域水热活动的热源来自火山岩浆,褶皱与断裂是热水循环增温的主要通道,水源补给则来自大气降雨,热水循环、增温、径流期间的水岩反应导致水体Ca2+上升;腾越隧道沿线以中、低温地热系统为主,该区域内的热量传递以热传导为主,隧道全线的热害占比高达87.3%。  相似文献   
25.
随着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汽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极大的挑战,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未来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氢电混合动力车是一种新能源车,其动力系统的性能对汽车的整体性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实现其性能,对其结构布置进行研究很有必要。通过与传统汽车、油电混合动力车以及纯燃料电池车的动力系统进行对比,研究了氢电混合动力车动力系统的组成与特点;并详细研究了动力系统的结构布置及其特点和各自适合的工况条件。通过以上的研究,为后续动力系统结构布置的选择提供了参考,并指出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6.
为了解决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工程领域应用时,其原料成本高、力学性能不尽人意以及不能够作为浇筑混凝土和灌浆材料使用等诸多缺陷,利用建筑垃圾中的废混凝土经破碎、筛分和球磨获得再生微粉,将其作为浓缩剂主要的活性化学物质之一,通过正交试验及对其结果的方差分析和极差分析,确定了浓缩剂配方中活性物质的最佳值和影响目标的主次关系,并对浓缩剂的自愈合能力、抗渗能力、掺有浓缩剂混凝土的和易性等关键性能指标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再生微粉对水泥基材料强度影响显著,所制备的浓缩剂与市售产品性能相当、稳定性好,弥补了现有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技术缺陷,可推广应用于防水、灌浆材料、浇筑建筑体以及库岸软弱夹层固结材料的掺料使用。  相似文献   
27.
对聚合物骨架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开展车辙影响对比研究。分别对两种不同力学性能的路面材料进行室内车辙板和大型环道加速加载试验。结果表明聚合物骨架混凝土较沥青混凝土具有更好的抗车辙能力。对上述环道车辙试验进行有限元验证,结果表明:聚合物骨架混凝土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路面材料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几乎不产生车辙;沥青混凝土路面在高温或重载交通条件下,车辙深度超过20mm,高温和重载对沥青混凝土车辙影响较大,交通对车辙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