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3篇
  免费   113篇
公路运输   402篇
综合类   394篇
水路运输   328篇
铁路运输   177篇
综合运输   25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72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99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07篇
  2008年   97篇
  2007年   10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5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摊铺机压实机构的一种非线性动力学理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借助3自由度的摊铺机压实机构的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研究了该压实机构中的有关部件的振动规律,分析了构成这些振动信号的有关成分随激振频率、激振力大小以及熨平板平台自身重量等变化而变化的规律,这些对摊铺的开发研制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2.
围绕测试场地建设、基础设施、测试能力、服务配套等方面,综合分析国内测试示范区发展现状及水平,归纳其面临的突出和共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强测试示范区统筹协调、加快标准制定、推进测试结果互认和数据共享、建立交流沟通机制等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73.
低强度混凝土桩处理桥头软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恒新  温晓贵  魏纲  龚晓南 《公路》2003,(11):43-46
在软土地基修建高等级公路中,“桥头跳车问题”是一个技术难题。低强度混凝土桩是一种新型的处理桥头深厚软基的工法。某大桥桥头段深厚软基采用该工法处理,对桩顶及桩间土沉降、土工格栅上沉降、深层土体水平位移、孔隙水压力变化、土压力变化等进行了现场监测,进行了静载荷试验,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工法方法能大幅度减小沉降,减小对桥台基础的水平推力,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4.
针对国内高黏沥青改性剂质量参差不齐、进口产品价格高昂等问题,以自主研发的高黏沥青改性剂PEA为研究对象,以日本进口改性剂T和某国产品牌改性剂H作为平行对照,分别就高黏沥青和高黏沥青混合料各项性能对比分析,并铺筑排水路面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自主研发的高黏沥青改性剂PEA制备的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和施工性能优越,各项路面检测指标符合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5.
介绍了移动方舱电站舱体表面各连接处密封工艺的处理方法,提高电站的密封性能,满足内部设备防雨、防尘要求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76.
进行桩基承台设计的基本前提是明确承台的受力特点.为进一步研究大型桥梁工程中常见的大型集群桩基承台的受力机理和破坏模式,通过对两个比例为1:10的16桩厚承台模型试验和数据分析,揭示出多排多列桩情况下的厚承台受力特点和破坏模式,通过试验验证了16桩承台同样符合空间桁架模型的受力特点,承台底部钢筋尽量布置在桩顶范围内有利于提高承台的极限承载能力,为建立在复杂荷载作用下承台统一的内力计算方法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77.
78.
桂林铁路在运能与运量矛盾突出的情况下,通过加强旅客运输市场研究,提出优化桂林铁路旅客运输组织、实现内部挖潜扩能和增运增收的方案,经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9.
铁路运输业统计指标体系框架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路运输业统计指标体系是铁路运输统计工作的核心载体.在对现行铁路运输业统计指标体系存在不足与缺陷的分析基础上,明确了铁路运输业统计指标体系的功能定位和设计原则.结合铁路发展的需要和统计管理体制的特点,吸收、借鉴国外铁路运输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国内相关运输行业统计指标体系的经验,调整了现有指标体系的体系划分,初步设计了包括7个子体系的我国铁路运输业统计指标体系的新框架.该框架的确立为指标体系的细化设计奠定了基础,补充设置的增加值核算及经济评价统计指标子体系、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子体系,能更好地满足铁路运输业管理决策的需要.  相似文献   
80.
文章阐述了广西与福建两省区高速公路隧道供配电系统设计的一些特点,并对两种设计方式的技术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劣,以期为今后隧道供配电方案的应用和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