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92篇 |
免费 | 2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587篇 |
综合类 | 241篇 |
水路运输 | 265篇 |
铁路运输 | 398篇 |
综合运输 | 2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16篇 |
2021年 | 40篇 |
2020年 | 31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35篇 |
2017年 | 14篇 |
2016年 | 19篇 |
2015年 | 36篇 |
2014年 | 71篇 |
2013年 | 56篇 |
2012年 | 90篇 |
2011年 | 84篇 |
2010年 | 67篇 |
2009年 | 79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29篇 |
2006年 | 45篇 |
2005年 | 46篇 |
2004年 | 46篇 |
2003年 | 41篇 |
2002年 | 31篇 |
2001年 | 47篇 |
2000年 | 42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8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23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30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2篇 |
1989年 | 24篇 |
1988年 | 9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1篇 |
1984年 | 15篇 |
1983年 | 15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12篇 |
1980年 | 8篇 |
1979年 | 7篇 |
1978年 | 4篇 |
1977年 | 8篇 |
1965年 | 3篇 |
1959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4.
一辆奥迪A61.8T乘用车,采用AWL发动机和01V型自动变速器。当将变速杆从N档(位)挂入D档起步时乘用车发冲,从P档挂入R档时正常。 相似文献
955.
采用单轮对纯滚线判别法与整车动力学仿真方法,对现代有轨电车低地板列车采用的传统轮对与独立轮对的曲线导向性能分界点进行深入研究,为轮对选取与导向控制提供参考.从纯滚线角度分析,传统轮对曲线通过时趋向于纯滚线运动,独立轮对基本处于轮对最大横移位置,典型踏面下对应区域的线路曲线半径100~200m为性能分界点.建立全传统轮对... 相似文献
956.
目前,随着可再生生物燃料的使用,考虑到从种植、燃料生产到汽车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乙醇在弹性燃料汽车上的应用被认为是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代用方案。在巴西,80%以上的量产汽车都使用弹性燃料。由于乙醇热值较低,为了获得相同的发动机功率,与汽油相比,乙醇的燃烧标定更为激进。这种燃用乙醇时不断增加发动机比功率的需求所产生的机械热负荷对活塞环摩擦学特性是一种挑战。乙醇的使用也带来一些特定的未被明确的摩擦学差异,如燃料稀释润滑油(尤其是在冷起动时),以及具有腐蚀性的工作环境等。在特定的驾驶条件下,曾观察到氮化钢的第1道活塞环表面剥落等早期失效情况。当采用乙醇运行时,弹性燃料发动机呈现更高的最高燃烧压力,并且该峰值出现在曲轴转角上止点附近。这种状况增加了活塞环的磨损、擦伤的风险及摩擦学上的困难,这些都可能导致氮化层的裂纹及剥落。从摩擦学角度探讨弹性燃料发动机的第1道活塞环性能。讨论了弹性燃料发动机使用乙醇后对第1道活塞环的磨损、擦伤、氮化层剥落及摩擦等特性的影响。用发动机试验来评定耐磨损性和耐剥落性。有关擦伤,进行了环块法摩擦磨损试验,并给出了活塞环的涂层分级。还讨论了第1道活塞环的摩擦特性及对燃油耗的影响。给出了发动机浮动气缸套的试验结果。最后,讨论了克服这些挑战的活塞环技术方案。其中,有改进氮化处理以增加韧性的钢制活塞环,以及应用一种物理汽相沉积涂层,以提高耐磨损性和摩擦特性。介绍了一些摩擦试验台和发动机试验,以支持所讨论的技术方案。发动机试验基于严酷程序,目的是证明或预测弹性燃料发动机燃用乙醇时对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7.
Volkswagen公司新一代涡轮增压直喷式(TDI)柴油机是其模块化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新型柴油机系列必须满足Volkswagen集团对横置式柴油机标准部件的要求,而且,TDI技术必须能满足未来10年的高要求,因此,与上一代柴油机相比,新型柴油机不仅结构紧凑、应用灵活,而且进一步降低了燃油耗和有害物排放。 相似文献
958.
发动机配气相位的调节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输式发动机 ,包括内燃机车用柴油机 ,要求强化 ,提高功率、经济性和可靠性。但其传统的机械式气门驱动装置 ,虽然结构简单 ,但只能满足额定工况附近的优化要求 ,而不可能使部分负荷和低转速工况也达到最佳值。本文分析了进、排气门开闭相位和行程对工作过程的影响 ,提出了调节配气相位的多种方案 ,并对比了其优缺点 ,指出了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