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14篇 |
免费 | 62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71篇 |
综合类 | 202篇 |
水路运输 | 171篇 |
铁路运输 | 107篇 |
综合运输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7篇 |
2022年 | 28篇 |
2021年 | 48篇 |
2020年 | 32篇 |
2019年 | 20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12篇 |
2015年 | 21篇 |
2014年 | 43篇 |
2013年 | 39篇 |
2012年 | 59篇 |
2011年 | 44篇 |
2010年 | 43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45篇 |
2007年 | 41篇 |
2006年 | 42篇 |
2005年 | 31篇 |
2004年 | 17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8篇 |
2000年 | 10篇 |
1999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2 毫秒
161.
采集了重庆地区2条高速公路的路面径流水样,初步分析了影响径流污染特征的外部因素。结果表明,高速公路普通路面与悬空桥面之间,径流各污染物浓度均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但车流量对径流的影响可能与车辆排出的有机废气沉降地面有关。各季节的污染程度依次为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径流水质与降雨水质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路面灰尘粒径越细,其所载污染物浓度就越高,污染也越重。80%以上的污染物积聚在2.0 mm以下的灰尘中。各污染物的酸雨浸出率为0.76%~15.94%,进入径流的可溶态污染物并不多,更多的是随雨水产生的颗粒态污染物。 相似文献
162.
163.
管桩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取得了较多的应用,现阶段能量桩的发展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桩基础中,管桩桩基中能量桩技术也逐渐得到应用。管桩式能量桩的传热模式有别于传统能量桩,可利用其内壁空腔,提高换热效率,不同桩芯介质条件下,管桩式能量桩的换热效率有较为显著的区别。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测得不同桩芯介质情况下管式能量桩及其桩周土体温度场的变化规律,通过控制循环导管内导热液体的流速改变能量桩的循环模式,续而探讨分析不同桩芯介质及循环流速下管式能量桩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的换热效率。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条件下,桩芯介质为水的管式能量桩换热效率要高于桩芯介质为干砂的管式能量桩,且其在循环稳定时的桩身温度变化值和桩周土体的温度变化值也高于桩芯介质为干砂的情况,表明不同桩芯介质对管式能量桩的桩土温度场有显著影响,进一步验证了可通过改变管式能量桩内壁空腔的介质来提高其换热效率的可行性;同时,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流速的增大可以提高能量桩的换热效率,但是影响较小,而提高能量桩运行时的流速需要耗费额外的能源,表明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通过提高流速的方法增加能量桩的换热效率具有较低的经济性,实际运行中的能量桩其流速满足建筑制冷供暖需求即可。 相似文献
164.
165.
166.
以长春市生态大街与福祉大路交叉口改造项目为例,详细介绍了既有交叉口渠化改造设计思路,并提出了道路交叉口渠化的具体计算方法。该交叉口渠化改造后,改造道路车辆通行顺畅,改造前的一系列交通问题大多得到改善。该工程实践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7.
基于深度学习的裂缝检测对于降低基础设施运营风险、节约运维成本并推进中国土木工程行业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算法、数据集和评价指标是构建深度学习裂缝检测模型的关键要素;裂缝检测模型集成于机器人平台,从而实现对土木基础设施的全自动裂缝检测。为此,从以上4个方面对当前研究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回顾了深度学习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了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及其在图像处理方面较传统算法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接着,详细介绍了3类基于深度学习的裂缝检测主流算法,包括分类算法、目标检测算法和语义分割算法。然后,对现有裂缝图像数据集以及模型性能评价指标进行了归纳。最后,总结了土木基础设施的各类裂缝检测机器人平台。综合分析表明:基于卷积神经网络主干结构的深度学习算法已被广泛用于土木基础设施表面裂缝的精准定位与分类,而裂缝的尺寸信息仍需依靠传统图像处理技术进行提取;由于像素级标注的成本和专业性高,大型的裂缝语义分割数据集相对缺乏,致使当前基于语义分割算法的裂缝检测模型鲁棒性较差;目前多数研究人员采用个人建立的裂缝数据集进行模型训练且采用不同的指标进行模型性能评价,缺乏统一的基准测试数据集和评价指标体系,无法对不同模型的性能进行平行比较;目前针对不同基础设施已相应开发了一些裂缝检测机器人,提高裂缝检测机器人的多场景适应性,并降低其应用成本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8.
169.
外界环境或者施工质量缺陷造成输水管线中预制混凝土管片裂纹或者坍塌,需运输大口径内衬钢瓦片进行加固。针对隧道内大口径内衬钢瓦片与隧道壁间隙小、长距离运输的钢瓦片为偏心结构和拼装对接精度要求高等施工技术难题,设计制造内衬钢瓦片运调一体机。针对钢瓦片的夹持机构、运输纠偏和拼装对接等关键功能进行结构优化设计和系统分析,并根据钢瓦片结构特征和施工环境确定钢瓦片的最佳夹持、运输和拼装对接方式,同时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内衬钢瓦片运调一体机整体结构进行强度校核。实际工程应用表明: 1)内衬钢瓦片运调一体机结构设计合理,强度稳定性和设备功能满足现场施工要求,为大口径内衬钢瓦片在隧道内长距离运输和拼装对接施工提供了一种技术方案; 2)提高了内衬钢瓦片在隧道内的运输效率和拼装对接精度,并降低了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 相似文献
170.
为了解决接触式车辆称重方法存在的安装和维修成本高、使用年限短、识别精度低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于计算机视觉获取轮胎变形的非接触式车重识别方法。首先,利用视频图像采集装置拍摄车辆轮胎图像信息,通过图像处理技术提取轮胎轮廓,并根据轮廓变形计算轮胎的垂向挠度。其次,通过胎压监测系统(TPMS)获取轮胎的真实胎压值,对于没有安装TPMS的车辆,则可以通过图像字符识别技术读取轮胎侧壁的胎压标识信息,再利用统计回归方式确定实际胎压值。在此基础上,将轮胎垂向挠度和胎压值代入推导的称重公式计算轮胎承受的重量,再将所有轮胎承受重量求和得到车辆总重量。最后,以现场的乘用车和重载货车为例,验证在不同胎压和重量变化下非接触式车辆称重方法的准确性,并对比分析3个称重公式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车重识别准确率随着胎压增大而降低,随着车重增大而上升;轮胎刚度拟合公式的载重识别准确率达到95%以上,高于理论推导公式和半经验拟合公式。提出的非接触式车辆称重方法具有测量范围广、无需任何额外传感设备、不用封闭交通和易于信息集成等优势,有效地突破了现有接触式车重识别技术的瓶颈,具有很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