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206篇 |
免费 | 1925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6171篇 |
综合类 | 6778篇 |
水路运输 | 5475篇 |
铁路运输 | 4047篇 |
综合运输 | 66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462篇 |
2023年 | 376篇 |
2022年 | 941篇 |
2021年 | 1161篇 |
2020年 | 847篇 |
2019年 | 483篇 |
2018年 | 503篇 |
2017年 | 512篇 |
2016年 | 441篇 |
2015年 | 884篇 |
2014年 | 1108篇 |
2013年 | 1410篇 |
2012年 | 1596篇 |
2011年 | 1679篇 |
2010年 | 1735篇 |
2009年 | 1572篇 |
2008年 | 1556篇 |
2007年 | 1519篇 |
2006年 | 1484篇 |
2005年 | 1219篇 |
2004年 | 554篇 |
2003年 | 277篇 |
2002年 | 194篇 |
2001年 | 276篇 |
2000年 | 265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针对成都地铁13号线一期工程的新南门站,基于初步设计阶段的客流预测数据,以空间服务水平、平均换乘距离、平均换乘时间为评价指标,应用AnyLogic仿真分析该站设计方案的三线换乘效果.分析仿真结果发现拥堵点产生的位置并提出优化措施:对于中部站厅的拥堵点,通过设置隔离设施可以有效缓解;对于3号线站台的拥堵点,通过缩短发车间... 相似文献
42.
43.
根据射流对固体表面冲击时的流动过程分析,得出了冰粒射流对固体表面的作用不仅仅在冲击区,还包括附壁射流区的结论。由于冰粒是冰粒射流的关键,因而选用与冰粒相关的参数即其温度、粒径和流量作为影响因素,在射流的压力、靶距和横移速度一定的情况下,利用建立的冰粒射流系统进行了脱漆正交试验,目的是通过脱漆试验考察冰粒对其射流表面清洗性能的影响。试验数据的方差分析和直观分析表明:冰粒的温度和流量对冰粒射流表面清洗性能的影响是主要的,而粒径的影响是次要的。 相似文献
44.
利用直流电弧等离子体技术制备出Sn纳米粒子,接着以升华硫作为前驱体,通过原位硫化技术在不同温度下硫化,获得锡硫化合物.对所制备样品的物相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分光光度计研究了样品的光学特性.结果表明,在200℃硫化后得到的产物为纯块状SnS.随着温度的升高,样品逐渐转变为SnS/SnS2异质结纳米片,最终在400℃时转变为纯SnS2纳米片.在转变过程中,可以通过控制硫化温度实现材料禁带宽度的调节. 相似文献
45.
文章基于大型通用软件ANSYS,以深埋条件下隧道为例,采用荷载结构法,对考虑仰拱作用的各级围岩两车道公路隧道衬砌结构进行计算,求解其强度安全系数并进行相关安全分析,所得结论可为工程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46.
47.
48.
对2001年铁路运输工作进行了简要的总结,提出了2002年铁路运输工作的总体要求,分析了2002年铁路运输所面临的形势,明确了稳定运输安全、提高服务质量、努力增运增收、确保重点运输是2002年的4项重点工作. 相似文献
49.
2017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统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截至2017年底,中国内地共有33座城市拥有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4 706 km,运营线路161条,其中新增运营线路32条(段),新增运营里程874 km.统计运营线路的名称、里程等情况,并对统计口径和特别情况予以说明(本文中的统计数字没有包含由国家铁路部门管理的324 km市域快轨线路).给出2017年中国各城市的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数量和里程排序.并对我国轨道交通总体发展情况做了简要分析.北京以22条线位居运营线路数量首位,上海以676 km位居运营总里程首位.预测到2018年底,运营总里程将接近6 000 km,运营城市数量达到36座. 相似文献
50.
为定量化得出高速公路同一车道中前后相邻车辆的碰撞概率,从制动减速度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新的前后相邻车辆碰撞概率计算方法。分别考虑前后车发生碰撞的3种不同情况,推导出如果发生碰撞前车需要的最小制动减速度。基于路侧毫米波雷达获取海量车辆运行状态真实数据,包括轨迹、速度以及制动减速度的变化规律,采用广义帕累托分布(Generalized Pareto Distribution,GPD)建立制动减速度分布模型,进一步基于GPD模型计算出在不同场景下如果发生碰撞所需最小制动减速度的发生概率,将该概率值确定为碰撞概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本研究路段,约99.10%的加速度在[-1, 1] m·s-2的区间范围内波动,车辆制动减速度的分布具有“长尾”特征,较大的制动减速度占比非常小。内侧1车道、2车道加速分布比3车道的分布更为集中,大型货车的加速度分布比小客车的加速度分布更集中。最后,基于真实的危险场景数据以及模拟的典型危险场景数据进行验证,将该方法的计算结果与传统方法的计算结果相比较,表明该方法的计算结果连续,且可迅速、准确地识别各类危险场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