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00篇
  免费   260篇
公路运输   1280篇
综合类   1146篇
水路运输   1295篇
铁路运输   785篇
综合运输   154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158篇
  2021年   256篇
  2020年   165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98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224篇
  2013年   288篇
  2012年   321篇
  2011年   402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342篇
  2008年   306篇
  2007年   360篇
  2006年   313篇
  2005年   24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Travel to and from school can hav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mplications for students and their parents. Therefore, understanding school travel mode choice behavior is essential to find policy-oriented approaches to optimizing school travel mode share. Recent research suggests that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parents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school travel mode choice behavior and the Multiple Indicators and Multiple Causes (MIMIC) model has been used to test the effect of psychological constructs on mode choice behavior. However, little research has used a systematic framework of behavioral theory to organize these psychological factors and investigate their internal relationships.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xtended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ETPB) to delve into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caused by the effects of adults’ cognition and behavioral habits and explores the factors’ relationship paradigm.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ravel mode choice behavior for students in China is constructed. We established the MIMIC model that accommodates latent variables from ETPB. We found that not all the psychological latent variables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school travel mode choice behavior, but habit can play an essential role. The results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demand policies for school travel.  相似文献   
92.
文中采用Fluent模拟与理论计算结合比较的方法,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蒸汽管道散热损失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理论计算模型的相对误差.发现增加注汽管线距地面高度,对其散热损失影响较弱;空气温度升高,注汽管道表面散热损失降低;风速和表面发射率对注汽管线表面热损失影响较大;数值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数据相对误差较大.  相似文献   
93.
多洞空间小净距隧道支护结构参数量化设计与安全性分析是当前设计中的一大难题。文章针对深圳机荷高速公路荷坳隧道四洞小净距段的设计,采用总安全系数法对四洞的开挖与支护模式、各洞的开挖顺序及支护参数进行了研究比较,并采用隧规荷载-结构法、增量法、地层-结构法对支护结构的安全系数进行了对比计算,得出以下结论:(1)提出了基于总安全系数法原理的多洞空间小净距隧道设计方法;(2)根据总安全系数法得出了荷坳隧道四洞小净距段应采用“先行洞二次衬砌完成后再开挖下一孔隧道”的开挖与支护模式,且应按洞1→洞2→洞3→洞4的开挖顺序施工;(3)隧规荷载-结构法、增量法、地层-结构法虽无法得出结构的总承载安全系数,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部分支护结构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4.
在海底输油管道修复过程中,为将原油对海洋的污染降低到最小程度,保证修复作业安全顺利进行,应用胍胶隔离技术进行管道油水置换隔离.通过现场调研、实验室配方筛选、理论计算与分析,确定了胍胶隔离技术方案,并在现场顺利实施.结果表明:该技术能保证海底管道修复时将原油泄漏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到最小程度.胍胶段塞在海底管道中的隔离作用是稳定的.  相似文献   
95.
基于SCADA系统的燃气管道泄漏监测系统模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一的燃气管道泄漏检测系统不经济,SCADA系统不仅能为泄漏检测提供数据源,而且能监控管道运行状况.因此,将检测系统集成到SCADA系统中,不但能充分利用SCADA系统的功能,而且也是管道自动化发展方向.介绍了城市燃气管道现有的监测技术和发展方向、输气管道检漏方法、管道泄漏监测技术的研究方法;设计了城市燃气管道温度、压力、流量的数据采集方案、原理、模型和采集的程序流程;给出了在VB中使用MSComm控件进行串口通信以及实现PC机对下位机的数据采集的方法;给出了用VB进行油气管道数据采集的编程步骤和部分界面.  相似文献   
96.
海底管道施工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国内外海洋油气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底管道项目越来越多,对管道施工方法选择和铺设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施工方法的选择需要综合评价,需要从技术、经济、工期等因素综合考虑。主要阐述海底管道概况、海底管道施工方法、施工方法比较及实际应用。通过对海底管道不同施工方法的比较,给以后的海底管道施工工作提供更大的帮助。通过对中缅原油管道工程海底管道施工方法的比较,更加深了对海底管道施工方法的认识。  相似文献   
97.
根据可拓理论在解决不相容问题及不确定问题等方面的突出特点,文章对其进行了适当的改进,得出高等级公路隧道围岩分级系统可拓评价体系,并应用于广东省惠深高速公路牛湖山隧道的围岩质量评价当中.且通过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专家经验方法等评价结果相比较,证明了高速公路隧道围岩分级系统可拓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经济性.  相似文献   
98.
埋地输油管道在线大修安全开挖距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埋地管道,大修时保证安全开挖是非常重要的。综合考虑管道挖开修复段的长度、沿管线分布的土壤特性、输送油品的物性、管道压力以及重埋后受力情况等相关因素,建立了管道挖开情况下的力学模型。根据模型的特点,计算出开挖时管道的最大综合应力,从而确定管道开挖的安全长度。  相似文献   
99.
We study how to estimate real time queue lengths at signalized intersections using intersection travel times collected from mobile traffic sensors. The estimation is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that critical pattern changes of intersection travel times or delays, such as the discontinuities (i.e., sudden and dramatic increases in travel times) and non-smoothness (i.e., changes of slopes of travel times), indicate signal timing or queue length changes. By detecting these critical points in intersection travel times or delays, the real time queue length can be re-constructed. We first introduce the concept of Queue Rear No-delay Arrival Time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non-smoothness of queuing delay patterns and queue length changes. We then show how measured intersection travel times from mobile sensors can be processed to generate sample vehicle queuing delays. Under the uniform arrival assumption, the queuing delays reduce linearly within a cycle. The delay pattern can be estimated by a linear fitting method using sample queuing delays. Queue Rear No-delay Arrival Time can then be obtained from the delay pattern, and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queue lengths of a cycle, based on which the real-time queue length curve can also be constructed. The model and algorithm are tested in a field experiment and in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100.
软弱围岩隧道修建新方法——核心土加固变形控制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峰  肖盛能  潘威  邹明波 《现代隧道技术》2012,49(3):131-137,145
2006年我国铁路系统相关施工单位开始接触变形控制法隧道施工技术,经过长达5年的基础理论学习研究与准备,在铁道部和兰渝铁路公司的支持下,2011年由中铁瑞威公司和意大利土力公司联合在兰渝铁路桃树坪隧道进行了中国首次隧道核心土加固变形控制法应用试验研究,并取得成功。文章通过工程实践,对桃树坪隧道的工程概况、地质问题、施工工艺、施工设备及核心土加固控制变形技术的应用效果作了较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