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70篇
  免费   296篇
公路运输   3229篇
综合类   2165篇
水路运输   3888篇
铁路运输   1678篇
综合运输   2606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208篇
  2021年   238篇
  2020年   174篇
  2019年   145篇
  2018年   259篇
  2017年   201篇
  2016年   293篇
  2015年   283篇
  2014年   455篇
  2013年   1535篇
  2012年   691篇
  2011年   863篇
  2010年   737篇
  2009年   755篇
  2008年   731篇
  2007年   756篇
  2006年   673篇
  2005年   603篇
  2004年   402篇
  2003年   275篇
  2002年   218篇
  2001年   212篇
  2000年   226篇
  1999年   127篇
  1998年   150篇
  1997年   137篇
  1996年   162篇
  1995年   163篇
  1994年   100篇
  1993年   196篇
  1992年   167篇
  1991年   91篇
  1990年   85篇
  1989年   62篇
  1988年   74篇
  1987年   66篇
  1986年   59篇
  1985年   78篇
  1984年   73篇
  1983年   73篇
  1982年   73篇
  1981年   95篇
  1980年   68篇
  1979年   91篇
  1978年   56篇
  1977年   69篇
  1976年   53篇
  1975年   65篇
  1974年   5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81.
基于CBTC控制的全自动驾驶系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主要介绍全自动驾驶(FAO)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情况、系统的组成和特点,并提出引进采用该系统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82.
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分析我国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的研究现状,建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后评价体系,包括过程后评价、效益和影响后评价、可持续性后评价和综合后评价四个部分,并详细介绍各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283.
台北国际无车日自2002年起举办了5次,由最早的骑自行车活动扩大至包含“走路上学日”与“公共交通月”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渐渐获得民众认同。无车日活动的目标是通过活动的倡导和社会参与来改变民众使用交通工具的行为,潜移默化的效应可促使形成可持续交通政策,当可持续交通政策与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后又可具体改变交通环境,形成良性的循环机制。首先说明了“无车日”的由来,并回顾台北都会区过去5年来举行无车日系列活动的内容与经验,同时基于活动的发展与成果归纳出无车日活动的成功要素,最后提出未来活动将扩大举办的内容、方式与展望,以期能为其他城市作参考。  相似文献   
284.
闫明 《铁道勘察》2021,(1):18-22
采空区沉降变形会直接影响铁路工程的建设及运营安全,需要对其变形进行勘察分析并评估影响.通过工程实例,应用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结合物探及钻探等手段,对某采空区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在收集既有地质资料及矿区资料的基础上,首先采用2007~2011年日本ALOS-PALSAR及2016~2018年欧空局Sent...  相似文献   
285.
为提高有效氯溶液对船舶尾气同时脱硫、脱硝的性能,将紫外光(UV)辐照与有效氯溶液相结合,开展脱硫、脱硝试验。基于UV-鼓泡光催化反应器搭建模拟实验平台,进行UV辐照和无UV辐照环境下氧化溶液脱硫脱硝的对比试验和UV灯的功率、有效氯的浓度等因素对脱除率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在40℃的气液反应温度下,UV辐照能大幅度提高浓度为250 mg/L[CL2]的有效氯溶液对模拟烟气中NO、NOX和SO2的脱除能力;UV灯的功率从5W增加到16W,NO和NOX的脱除率近乎线性上升;将有效氯的浓度从250 mg/L[CL2]升高至1 500 mg/L[CL2],NO和NOX的脱除率缓慢上升;有效氯溶液对SO2的脱除率始终为100%。此外,对可能的反应机理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86.
绿色和智能是当前船舶技术的发展趋势。文章首先提出了智能新能源船舶的概念,并介绍了智能新能源船舶的内涵、特点和系统构成;然后,从船舶航行、动力和推进3个方面分析了智能新能源船舶的关键技术;最后,对智能新能源船舶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研究结果可为船舶的创新研究提供技术支持,引领船舶技术转型升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87.
文章首先综合分析的当前国内乘用车市场形势,提出汽车感知质量提升势在必行,接下来分析了行业内主流的用户调研手段,研究了用户调研与感知质量两者之间的关系,总结了用户调研信息对感知质量管理的作用。  相似文献   
288.
Significan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in modeling a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 and establishing measures of travel time reliability (TTR). However, the literature on evaluating the factors affecting TTR is not well established. Accordingly,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mpirical analysis to determine potential factor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TTR. This study mainly applies the Bayesian Networks model to assess the probabilistic association between road geometry, traffic data, and TTR. The results from this model reveal that land use characteristics, intersection factors, and posted speed limits are directly associated with TTR. Evaluating the strength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TR and the directly related variables, the log odds ratio analysis indicates that the land use factor has the highest impact (0.83) followed by the intersection factor (0.57). The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can provide valuable resources to planners and traffic operators in their decision-making to improve TTR with quantitative evidence.  相似文献   
289.
为研究山区峡谷地形下非均匀风场对大跨度桥梁静风稳定性的影响,以一座跨越典型山区峡谷地形的大跨度斜拉桥为工程背景,首先,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ent对桥址区地形的风场特性进行分析,计算出沿主梁方向的非均匀风速和非均匀风攻角分布;然后,采用ANSYS APDL技术实现能考虑非均匀风速和非均匀风攻角下大桥静风稳定性的非线性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综合考察非均匀风攻角分布、非均匀风速分布、非均匀风速非均匀风攻角分布等风场条件对大桥静风稳定性的影响,分析各工况下主梁的静风变形与跨中处拉索刚度变化。研究结果表明:与均匀风场条件下的静风响应不同,非均匀风攻角或非均匀风速下主梁静风响应最大值点位于风荷载峰值点与跨中之间,在针对非均匀风场下大桥的静风稳定性分析时,应更注重静风响应最大值点而不是跨中处;非均匀风攻角下大桥的静风失稳临界风速要远低于均匀风攻角的静风失稳临界风速,且其静风稳定性能主要受最大风攻角而不是主跨部分非均匀风攻角的平均值来控制;非均匀风速下大桥的静风失稳临界风速主要由主跨部分的风速平均值和最大值共同影响;主梁的竖向位移和扭转角形状主要由风攻角因素来控制,而横向位移的变化规律相对较独立,其形状基本上以跨中线对称,且其值主要由风速因素来决定。  相似文献   
290.

Although the improvement of well-being is often an implicitly-assumed goal of many, if not most, public policies, the stud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and travel has so far been confined to a relatively small segment of the travel behavior community. Accordingly, on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troduce a larger share of the community to some fundamental SWB-related concep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with the goal of attracting others to this rewarding area of study. At the same time, however, I also hope to offer some useful reflections to those already working in this field. After discussing some basic issues of terminology and measurement of SWB, I present from the literature four conceptual models relating travel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Following one of those models, I review five ways in which travel can influence well-being. I conclude by examining some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assessing the impacts of travel on well-being, as well as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applying what we learn to poli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