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0篇 |
免费 | 95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79篇 |
综合类 | 278篇 |
水路运输 | 321篇 |
铁路运输 | 153篇 |
综合运输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48篇 |
2021年 | 70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25篇 |
2018年 | 17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31篇 |
2015年 | 50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63篇 |
2012年 | 77篇 |
2011年 | 57篇 |
2010年 | 82篇 |
2009年 | 70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78篇 |
2006年 | 90篇 |
2005年 | 60篇 |
2004年 | 32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1篇 |
199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61.
162.
应用半圆弯曲试验,基于能量原理,研究了不同应力比作用下AC-13沥青混合料的疲劳寿命与累积耗散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不同应力比作用下,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从而建立一个新的沥青混合料疲劳寿命预估模型 相似文献
163.
讨论了一般齐四次系统的鞍点量问题.通过计算,给出了该系统前二阶鞍点量的公式与各参数之间的关系,以便求出一些特殊四次系统的鞍点量,并希望通过它能解决齐四次系统鞍点量上界问题.最后给出一个特殊四次系统的例子求出前三阶鞍点量. 相似文献
164.
根据系统管理理论,激励系统作为企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服从熵增原理.激励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激励熵,导致激励效率下降,因此激励熵可作为激励系统活力的度量.根据激励熵值的变化和所处区间,建立了激励系统的预警机制,以便把握激励系统优化调整的最佳时机.由于激励系统具有对初始状态的依赖性,因而系统初始的高层激励成为优化调整的关键.利用"蝴蝶效应"的放大作用,通过提高对高层的激励的效率改善整个激励系统. 相似文献
165.
166.
为深入分析级配特性对砂土渗透性的影响规律,采用常水头试验方法,研究了砂土不均匀系数、曲率系数、平均粒径和孔隙比对渗透系数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各影响因素进行了显著性分析,通过控制变量法进一步研究了各因素与渗透系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渗透系数随曲率系数增大而增大,随不均匀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当不均匀系数增大到一定值(如本文中不均匀系数为11)时,渗透系数趋于稳定;渗透系数与平均粒径的变化关系接近线性正相关,在平均粒径不断增大的情况下,其渗透系数的变化幅度可达2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167.
以东风4D客运机车牵引从动齿轮为例,依据齿轮加工刀具参数及其它有关参数,基于齿轮啮合原理自编软件,自动绘制了机车牵引齿轮的齿形,用I-DEAS软件对该齿轮进行了静动态分析,不仅获得了各种工况下齿轮受力时轮齿部分的应力及变形,也获得了时变外载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为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68.
一类三维复系统的降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一类三维复系统经变换化为二维细鞍点型齐奇次系统,进而将更广的一类复三维系统化为具有奇次幂项的二维细鞍点型系统。 相似文献
169.
本文通过实测数据分析了南京市公交车运行工况,结合实验所得排放数据,运用碳平衡法计算燃油消耗量。基于工况与油耗数据,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现加速工况的油耗贡献率最大,因此需要改善公交车辆的加速工况。此外应当选择合理的速度匀速行驶以控制匀速工况下的油耗量。并进一步分析了速度、加速度对油耗量的影响,发现当速度大于25km/h,加速度在0.1m/s^2-0.4m/s^2范围内,减速度在0.1m/s^2-0.1m/s^2左右时油耗量较小。最后根据分析结果,提出绿色驾驶理念下,针对车速及加减速控制的公交车节能减排驾驶技术。 相似文献
170.
车辆自动化和信息娱乐系统的发展趋势使驾驶人分心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为全面了解分心驾驶的研究进展,本文选取近 12 年关于分心驾驶的 2313 篇文章,利用文献计量工具VOSviewer和R-Bibliometrix系统梳理与分析分心驾驶的研究现状。首先,概述分心驾驶研究的总体情况,包括分心驾驶研究的国家分布、核心作者及核心期刊;其次,重点归纳分心驾驶领域的高影响力文献,并从“注意力机制”“分心驾驶风险与年轻驾驶人驾驶行为”“分心源”“分心驾驶检测”“自动驾驶下驾驶人的分心效应”这5个研究主题总结分心驾驶的研究热点;最后,构建分心驾驶的研究体系,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有必要加强研究分心的形成、消散和恢复机理;需扩展研究对象和场景,综合考虑车内和车外的分心源以及复合分心带来的风险;多源信息融合及考虑多类型分心可以进一步完善分心驾驶风险的研究;界定分心状态与等级划分,针对不同驾驶分心类型的识别应是未来分心驾驶检测研究的重点;自动驾驶场景下的分心行为及接管效能,以及混合交通流下的分心状态是值得关注的研究。基于机器视觉的分心检测和自动驾驶的接管效能将成为分心驾驶领域的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