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453篇 |
免费 | 2899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8948篇 |
综合类 | 9869篇 |
水路运输 | 7778篇 |
铁路运输 | 5916篇 |
综合运输 | 84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690篇 |
2023年 | 522篇 |
2022年 | 1337篇 |
2021年 | 1726篇 |
2020年 | 1292篇 |
2019年 | 771篇 |
2018年 | 704篇 |
2017年 | 738篇 |
2016年 | 634篇 |
2015年 | 1234篇 |
2014年 | 1584篇 |
2013年 | 1938篇 |
2012年 | 2325篇 |
2011年 | 2438篇 |
2010年 | 2526篇 |
2009年 | 2318篇 |
2008年 | 2274篇 |
2007年 | 2222篇 |
2006年 | 1916篇 |
2005年 | 1784篇 |
2004年 | 798篇 |
2003年 | 440篇 |
2002年 | 287篇 |
2001年 | 394篇 |
2000年 | 377篇 |
1999年 | 50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41.
为了提高大管桩混凝土的耐久性,开展高耐久性大管桩混凝土配制技术试验研究与应用。在传统大管桩混凝土配合比的基础上,采用矿渣粉改善混凝土的性能,通过复掺矿渣粉与硬石膏保证大管桩混凝土的脱模强度,对各配合比的混凝土进行维勃稠度、抗压强度、电通量和扩散系数试验,并采用室内试验确定的混凝土配合比进行生产应用。结果表明,单掺矿渣粉明显改善了大管桩混凝土耐久性,但会导致大管桩脱模强度降低;采用石膏粉和矿渣粉复合可明显提升大管桩混凝土脱模强度,并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采用高耐久性大管桩混凝土配合比生产的大管桩管节外观质量良好,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达到C70,电通量小于800 C,具有较高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42.
143.
多排桩式岸壁结构由多排桩、卸荷板、防汛墙、回填砂等组成,是一种可兼做工作码头的新型永久结构。遮帘挡土效应在板桩码头中已有较多研究,但在多排桩式岸壁结构中尚缺乏。本文依托长兴某港池工程,通过三维有限元软件PLAXIS 3D 建立多排桩式岸壁结构,研究有无遮帘桩、前排桩与遮帘桩的排距、后排遮帘桩桩间距、前排桩桩身刚度对多排桩式岸壁结构排桩内力和变形的影响,得出如下结论:有后排遮帘桩时,多排桩式岸壁结构的整体位移较小,且前排桩的弯矩较小;前后排桩的排距、遮帘桩桩间距和前排桩的刚度都影响前排桩的内力,前排桩的内力随着前后排距、遮帘桩间距减少而减少,随着前排桩的刚度降低而降低;考虑场地条件及工程造价方面,评价不同参数对于遮帘挡土效应的敏感性:前排桩桩身刚度>前排桩与遮帘桩的排距>后排遮帘桩桩间距;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设计方案,相比原方案前排桩弯矩可降低50%,为后续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4.
145.
陆上和水下软基深层水泥搅拌桩施工参数通常通过试桩确定,水下DCM多为四轴,施工参数难以确定。以某填海工程DCM桩为背景,对水下DCM桩进行试桩,对水泥搅拌桩搅拌切土次数、底部W施工曲线、喷浆工艺等关键参数进行研究,并通过三重管取芯对水泥土强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淤泥中水泥掺量由320 kg/m3优化为300 kg/m3,固化28 d水泥土搅拌桩无侧限抗压强度大于1.0 MPa,满足设计要求。底部硬黏土层增加2个小W施工曲线进行复搅可以提高水泥桩的强度。为充分将黏土搅散,下贯速度不宜大于0.3 m/min,提升速度不宜大于1.0 m/min。搅拌叶片的旋转速度应与钻头下贯或提升速度匹配,以提高搅拌效果,进而提高成桩质量。 相似文献
146.
147.
一种新型的三棱柱式人工鱼礁在长江上游航道整治工程中已广泛应用,在改善水体流态和营造鱼类生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来流速度与布设间距下三棱柱式人工鱼礁上的流场特性,并提出人工鱼礁的最佳布置方式。研究结果显示,上升流最大速度与来流速度成正比,而上升流体积、上升流最大高度与礁高比值、背涡流体积和长度基本不受来流速度的影响。在同一流速下,上升流和背涡流体积均与人工鱼礁布置的横向间距成反比,与纵向间距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横向及纵向间距分别为0.5倍和4倍礁长时为人工鱼礁的最佳布设方式。对比不同来流速度,上升流和背涡流区域特性参数受人工鱼礁布设间距的影响更明显。研究结论可为长江上游生态型人工鱼礁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8.
通过对关门声品质主观评价维度进行解构,将关门声的主观感知细分为总体响度、厚重感、紧凑感、精致感4个维度,并采用语义细分法结合等级评价法进行关门声品质的主观感知评价。进一步对声品质评价的大量客观参数进行主客观关联性分析,找到了与关门声品质4个感知维度相关性在0.9以上的对应客观量化指标,分别为峰值响度、低频能量、响度特征谱包络和平均尖锐。结合某乘用车关门声品质的优化案例,对提出的主客观评价方法的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主客观评价方法,可以全面表达人对关门声品质的主观感知评价,在车门声品质开发过程中能较准确地诊断问题,对汽车关门声品质的评价与开发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9.
针对智能车辆纵向运动时的交通道路适应性问题,考虑路面附着系数和前车运动速度等因素,研究了智能车辆纵向运动决策与控制方法。论文研究了基于车头时距的纵向运动决策方法并建立不同驾驶行为的目标车速模型,运用变论域模糊推理算法设计了目标加速度模型。基于纵向动力学模型,运用自适应反演滑模控制算法建立了驱动控制器和制动控制器。对高附着系数路面和低附着系数路面的行驶工况进行仿真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不同的附着系数路面和前车变速行驶条件下,智能车辆能实时、合理地决策目标车速、目标加速度,实现安全、高效、稳定的跟驰。 相似文献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