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4篇
  免费   128篇
公路运输   653篇
综合类   803篇
水路运输   640篇
铁路运输   384篇
综合运输   7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45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56篇
  2012年   174篇
  2011年   174篇
  2010年   209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206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31.
智能电动汽车的发展对制动系统的主动制动和再生制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配备真空助力器的传统制动系统难以满足智能电动汽车的需求,因此逐渐被线控制动系统所取代.为提高线控制动系统的集成度与解耦能力,提出了一种新型集成式电液制动系统(Integrated Braking Control System,IBC),能够实现主动制...  相似文献   
832.
停车信息是智能停车诱导系统得以成功实施的关键与基础, 被广泛认为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停车难问题。鉴于停车信息在解决停车问题中的重要性, 研究了基于粒子群和LSTM模型的变区间短时停车需求预测方法。为充分发挥数据在提高模型预测精度的作用, 提出了以马尔可夫生灭过程为基础概率转移模型, 将停车到达率、离开率量化车随时间变化的停车需求, 通过标定实际的停车到达率和离开率, 确定预测模型的动态预测间隔与时段; 采用LSTM网络作为基础预测模型, 并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网络参数。以吉林大学南岭校区停车场为研究对象, 按工作日与非工作日分别对停车数据进行预测并与其他预测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提出的停车需求预测模型在工作日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为2.53辆, 均方误差为11.89辆; 非工作日的预测平均绝对误差为2.32辆, 均方误差为10.89辆。  相似文献   
833.
为提高轮轨滑动接触热响应分析的准确性,基于Johnson-Cook材料模型,充分考虑含摩擦因数在内多种材料属性的温度相关性、3种热传递方式和轮轨实际廓形,建立了全比例三维弹塑性轮轨滑动接触有限元模型,采用完全耦合法对滑动接触状态下的轮轨进行热机耦合分析;研究了车轮以1 m·s-1速度沿钢轨滑行0.1 s时的轮轨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特性,分析了轴重、相对滑动速度对轮轨接触区温度场的影响,得到了热影响层深度、热影响层宽度、轮轨表层温度随轴重、相对滑动速度的变化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轮轨最大等效应力发生在次表层接触斑中心处,车轮表层最高温度发生在接触斑后半部分中心处,车轮表层最高温度为848 ℃,钢轨表层最高温度为768 ℃,钢轨表层最高温度低于车轮表层最高温度;轮轨热影响层很薄,车轮热影响层深度约为4.22 mm,钢轨热影响层深度约为3 mm;轮轨热影响层深度随轴重增大无明显变化,而宽度随轴重的增大而增大,轮轨热影响层深度随相对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减小,而宽度随相对滑动速度增大无明显变化,轮轨表层温度随轴重和相对滑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且相对滑动速度对轮轨热响应影响更大。全比例三维弹塑性轮轨滑动接触有限元模型及热机完全耦合法能够更加准确地预测轮轨滑动接触热响应,对合理开展轮轨热损伤和热疲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34.
面向车辆换道风险预测时特征差异大、样本不均衡、参数调优时间久的问题,将高精度微观车辆轨迹数据与超参数优化机器学习方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可应用于智能网联车辆(ICV)的交织区换道风险识别与预警方法;基于无人机航拍视频,从广域视角提取了城市快速路交织区时间精度为0.1 s、空间精度为每像素0.1 m的换道轨迹,测算了车辆间距、矢量速度、加速度、接近率、速度角度等换道风险感知信息;引入考虑近邻车辆信息的换道TTC模型,以反映车辆汇入或汇出主线的迫切需求,描述其在不同位置的换道行为差异性;结合15分位数法和四分位差法,划分了换道风险预警等级;基于准确率、真阳性率、灵敏度等多项评价指标,遴选并对比了线性分类器、支持向量机、K近邻以及RUSBoost模型换道风险预测结果,得出交织区换道风险实时预警优选模型,针对优选模型进行了超参数优化与验证。研究结果表明:RUSBoost模型为优选模型;超参数优化机器学习方法迭代至第24次时,RUSBoost具有最小误差与最佳点超参数;RUSBoost、BRUSBoost优化模型预测准确率分别为91.40%、99.80%,AUC分别为0.96、0.99;BRUSBoost优化模型对于Ⅰ级、Ⅲ级换道预警精准率分别提升了50.9%、41.2%,有效改善了极端风险换道条件更复杂也更不易预测的缺陷。研究成果有助于智能网联车辆换道决策与轨迹优化,指导交管部门制定ICV动态预警方案。  相似文献   
835.
针对电磁空间对抗下舰船电子信息设备面临的多种强电磁环境威胁以及防护加固需求,分析舰船电子装备的强电磁环境效应机理、防护基本原理,重点描述用于降低辐射场对舰船电子系统耦合的频率选择表面(FSS)、能量选择表面(ESS)、电磁屏蔽新材料等的技术原理及发展现状,以及用于抑制“路”上强脉冲传导的基于气体放电管和半导体限幅器件的射频前端防护技术、基于PIN二极管的射频(微波)高功率限幅技术、基于等离子体的电磁脉冲防护技术的原理和发展现状,分析不同防护技术在舰船装备强电磁环境防护设计中的适用性和技术性能的优缺点,展望舰船装备强电磁环境防护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为舰船装备强电磁环境防护设计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836.
  目的  现代舰艇灾害突发性以及蔓延快速性的显著提升,对舰艇损管指挥网络的信息化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损管指挥信息系统复杂的网络特性分析,构建该系统的网络拓扑模型。  方法  针对当前模型存在的不足,在随机网络化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损管指挥信息网络的节点属性和增加网络密度的成本因素,提出一种择优随机网络化的结构优化方法,并通过案例仿真对具体的优化流程予以演示。  结果  仿真结果表明:指挥子网和设备子网的结构优化对整体网络性能的影响各异;相比传统的随机网络化方法,择优随机网络化方法的优化效能更高。  结论  后续研究可从改变子网之间的连接方式入手,解决末级指挥节点度过高的问题,以进一步改善损管指挥信息网络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837.

鱼类所具有的推进效率高、机动性强、环境扰动小等优点引发了国内外学者对仿生机器鱼的研究。底层步态控制方法和闭环运动控制方法是当前机器鱼控制研究的两大热点。按照推进模式的分类方法概述各类机器鱼的样机研制情况以及其性能优劣,介绍机器鱼的推进机理及其水动力学研究进展,进而重点探讨轨迹逼近方法和中枢模式发生器这2种底层步态控制思路,综述机器鱼的典型闭环运动控制方法。中枢模式发生器具有更强的灵活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易于引入反馈项而实现闭环控制,在机器鱼底层步态控制中占主导地位。针对机器鱼的显著特点改进后的基于学习的控制方法与多种方法相结合后的混合控制方法具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符合仿生机器鱼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根据工作条件和运动要求建立合理的步态控制系统以及准确高效的闭环运动控制系统可提高机器鱼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838.
以县道二级路007线二中坡桥工程为例,对大直径挖孔扩底桩的设计方法以及扩底桩的工作特性和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对类似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39.
结合具体工程案例,对超声-回弹法检测现场结构砼强度结果判定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超声-回弹综合法测定的结构混凝土强度,根据标准规定应是推定强度,不能作为判定强度是否合格的唯一依据.建议用非破损方法检测结构砼强度时,至少采用2种以上方法检测,并重视早期砼表面碳化深度过大对检测结果的影响,防止误判.  相似文献   
840.
为解决难以利用能量解耦法设计柔性双层隔振系统的问题,提出一种能够表示柔性设备和中间质量弹性模态特点的多自由度模型;基于该模型,提出采用广义弹性力对柔性隔振系统进行解耦的方法,并推广到柔性结构中;以某内燃动车动力总成双层隔振系统为例,基于所提方法探讨了构架弹性模态下刚体振动与弹性振动的耦合情况;最后通过振动实验台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机组一级隔振系统垂向频率从12 Hz降低到8 Hz后,系统所有模态频率均得到不同幅度的下降,前两阶刚体振动模态频率下降最明显,分别下降50.00%和49.98%;构架弹性模态频率比机组弹性模态频率更低,影响更大,构架弹性模态频率下降8.32%,机组弹性模态频率下降0.80%;在构架弹性振动模态振动中,构架弹性振动能量所占比例提高14.88%,刚体振动能量所占比例降低90.64%,降低一级隔振系统垂向频率能够提高振动解耦效果,减少振动传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