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35篇
  免费   410篇
公路运输   1422篇
综合类   1504篇
水路运输   1294篇
铁路运输   1076篇
综合运输   149篇
  2025年   18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107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249篇
  2020年   199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13篇
  2015年   186篇
  2014年   210篇
  2013年   274篇
  2012年   328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396篇
  2009年   342篇
  2008年   351篇
  2007年   373篇
  2006年   406篇
  2005年   322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87篇
  2002年   86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1.
井国庆  王新雨  周强  姚力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21,56(6):1192-1196, 1213
为了探究钢棒加强式轨枕的纵横向阻力机理、分担以及钢棒插入深度和砟肩宽度的影响规律,为川藏铁路长大坡道韧性和稳定性增强提供新方法,通过进行一系列纵横向阻力试验得到了钢棒加强式轨枕纵横向阻力的总体特性和分担情况;通过改变钢棒插入深度和砟肩宽度探究了两者对钢棒加强式轨枕纵横向阻力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与普通轨枕相比,钢棒加强式轨枕的纵横向阻力都有提高,当砟肩宽度为500 mm,堆高为0,钢棒插入深度为400 mm时,钢棒加强式轨枕纵横向阻力比肩宽为500 mm、堆高为150 mm条件下普通轨枕分别高39.2%和53.7%,枕底部分横向阻力分担比普通轨枕提升8%,纵向阻力提升26%;钢棒插入深度对道床阻力影响较大,在砟肩宽度为500 mm、堆高为0 时,插入深度由100 mm变至400 mm,相较于普通轨枕肩宽为500 mm、堆高为150 mm的工况,纵向阻力增幅由5.1%变至39.2%,横向阻力增幅由6.1%变至53.7%;砟肩宽度变化时,纵向阻力变化较小,横向阻力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912.
综述了对于制动器噪声问题能进行较为有效控制且得到应用的研究技术成果,利用在研究制动器噪声问题发生机理的基础上发展的系统模态综合模型分析方法,对一个存在低频噪声的制动器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影响噪声发生的关键构件是制动器支架,对其进行了改进设计,通过按照SAE J2521标准进行的台架试验,证明其有效性,并将原制动器按SAE...  相似文献   
913.
喇叭口型互通立交是高速公路最常用的立交样式,事故调查数据表明一些A型喇叭口左转半直连匝道的事故率显著高于平均水平,汽车频繁撞击位于曲线内侧的中间分隔带护栏.为揭示此类事故的形成机制,建立了A型喇叭口互通立交的三维数字模型,运用\"人-车-路\"闭环仿真的方法模拟了车辆在立交匝道上的行驶过程,从仿真结果中提取汽车运动学响应和汽车操纵量,确定了安全通过事故匝道的转向需求;然后结合实车驾驶过程中的前方道路环境的视觉影像以及基于道路轮廓的曲率估计,得到了事故的发生机制:从卵形线的小圆驶向大圆时,卵形线的中插回旋线以及前方的大圆在视觉上会误导驾驶人高估道路曲率,导致驾驶人采取了维持转向盘不动或者转向回调量不足的错误操作,使行驶轨迹朝曲线内侧偏离了行车道,进而与中间分隔带护栏发生碰撞.最后,根据事故的发生机制提出了靶向性的安全改善对策,研究成果为降低喇叭口互通立交事故率、改善运营安全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14.
朱德庆  李涛  姚剑  段云生  段春鹏 《隧道建设》2020,40(Z2):216-224
隧道施工现场采集的结构、地质、施工信息碎片化严重,缺乏统一组织手段,分析利用难度大,隧道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水平有待提高。为支撑隧道工程施工信息化,对施工数据进行标准化定义,开发数据标准化工具,以支撑施工期异构数据统一组织应用。针对BIM技术在设计与施工中难以落地、工程数据难以集成的问题,研究多尺度BIM模型建立方法,并以里程为索引,集成地质、进度、设计方案等信息,实现施工数据统一管理与可视化。基于动态更新的施工现场数据与轻量化BIM模型,建立以集成信息模型为核心,桌面端、网页端与移动端应用综合服务的施工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供全面施工决策信息,动态评估施工风险,保障工程效率与安全。经云南老营特长公路隧道工程实践验证,本系统基本满足信息化管理需求,对隧道工程信息化管理及BIM技术的工程应用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15.
铁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相比有着“运量大,碳排低”的特点,将在未来交通运输业实现“双碳”目标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发现,铁路行业运营期碳排放占全生命周期的80%以上,其中牵引供电占60%左右,非牵引供电占40%左右。以中国北方某铁路局集团为例,分析了35个站段碳排放特征,发现机务段与客运车站碳排放量高于其他站段,其中铁路车站的碳排放来源主要包括通风空调、照明系统、商业广告三大功能单元。通过敏感性分析发现,铁路运营期碳排放量对电力排放因子、化石燃料使用量更加敏感,提出铁路运营期采用新能源替代、运营期系列关键节能减碳技术替代和智慧化能效-碳管控系统是实现碳减排和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16.
针对现有铁路信号系统安全关键软件t-路组合测试序列生成方法在处理大规模输入时产生冗余测试序列,导致测试执行成本较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贪婪-粒子群混合优化算法的t-路组合测试序列集约简方法,用于降低序列集的执行成本.首先,以执行成本最低为约简目标,建立针对t-路组合测试序列集约简的优化模型;然后,在保证测试序列集逻辑覆盖特性的基础上,采用贪婪-粒子群混合优化算法求解模型,计算约简后的测试序列集;最后,以ZPW-2000轨道电路接收器软件作为研究对象,以其生成的2-路组合测试序列集为例开展约简验证.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保证2-路组合覆盖和逻辑覆盖的前提下,对单个序列集的执行成本约简幅度最高达到98.33%,对序列集总的执行成本约简幅度达到36.10%,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917.
大型水面舰船和潜艇是支撑海军空间立体化作战的主要装备和移动平台,随着战斗部毁伤威力和制导精度的日益提高,加之毁伤载荷的多元化,其生存环境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因而开展舰艇爆炸毁伤与防护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爆炸载荷下舰艇结构的毁伤与防护是一个涉及爆炸力学、流体力学、结构动力学、材料学等多学科融合的交叉性问题,仍存在诸多难题有待研究。针对其中涉及的若干关键问题,围绕近年来国内外在舰艇爆炸载荷特性、毁伤响应机制及其防护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系统概述,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舰艇爆炸毁伤与防护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为未来舰艇高效毁伤与防护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918.
研究列车动力响应的平稳性和各态历经性对寻求列车动力响应随机过程的统计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多体动力学理论,采用多体动力学分析软件Simpack建立国内某高速列车动车车辆的多体动力学模型。采用三角级数法模拟得到的轨道不平顺作为随机输入激励计算得到列车以不同速度行驶不同距离的动力响应时程样本序列。进一步运用平稳性检验方法中的逆序数检验法和单位根检验法对列车动力响应随机过程的平稳性进行检验。运用Monte-Carlo方法并结合随机过程的相关理论,计算1 500个在随机轨道不平顺激励下列车以200 km/h速度行驶1 km工况的动力响应时程样本序列的集合均值和集合相关函数,时间均值和时间相关函数,对列车动力响应的平稳性和各态历经性进行了证明。研究结果表明,列车以200 km/h的速度行驶1 km工况的动力响应可近似为具有各态历经性的平稳随机过程,即可采用一个时程响应样本来反映列车动力响应总体的统计规律。随着列车动力响应样本个数的增加,列车动力响应的平稳性和各态历经性都将更加稳定。  相似文献   
919.
中心城区现状道路下方各类市政管线非常密集,而轨道交通站点基坑的大开挖施工范围内所有管线都需进行迁改,尤以大型排水管道的迁改最为复杂,且因涉及到临时排水,迁改费用通常较高。以上海市轨道交通14号线工程东新路站建设为例,结合轨交站点总体设计,在武宁路(凯旋北路-普雄路)对Φ2400合流污水总管进行永久迁改,并对局部节点进行预加固和临时排水,确保轨交站点的顺利建设。  相似文献   
920.
孙进 《汽车实用技术》2022,47(23):127-134
论文通过对专用车辆控制系统技术发展趋势的分析,总结出智能配电系统研发的意义和解决的问题,结合实际应用分析了智能配电模块的硬件架构和系统实现,通过利用电子开关代替继电器和保险丝,实现模块的智能配电和故障诊断功能,并采用控制器局域网(CAN)总线通讯技术与主系统进行通讯。所研发的智能配电模块满足相应的技术指标和应用需求,很大程度上优化了配电的效率和安全性能,具有智能化程度高、维护性好、通用性强等特点,该模块的研发也是未来实现无人驾驶的一个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