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9篇
  免费   78篇
公路运输   794篇
综合类   743篇
水路运输   715篇
铁路运输   483篇
综合运输   11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3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33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84篇
  2011年   199篇
  2010年   199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03篇
  2007年   289篇
  2006年   243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2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Travel time variability (i.e., random variations in travel time) leads to a travel time distribution for a repeated trip from a fixed origin to destination (e.g., from home to work). To represent travel time variability, a series of possible travel times per alternative (departure time, route or mode) are often used in stated choice experiments. In the traditional models, the probabilitie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travel scenarios (e.g., arriving early, on time and late) shown in the experiments are directly used as weights. However, evidence from psychology suggests that the shown probabilities may be transformed (underweighted or overweighted) by respondents. To account for this transformation of probabilities, this study incorporates perceptual conditioning through a non-linear probability weighting function into a utility maximisation framework, within which the empirical estimate of the value of expected travel time savings is estimated. The key advantage of this framework is that the estimated willingness to pay value can be directly linked to the source of utility (i.e., the probability distribution of travel time), while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perceptual transformation of probabilities.  相似文献   
982.
高科技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其自身特点和优势.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是企业发展最具影响力的战略因素之一,而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在高科技企业内部需要得到高度重视.从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规划面临的挑战人手,设计了基于核心战略的人力资源规划,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83.
结合工程实例,采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地震区三维边坡进行静力和拟静力分析,探讨了该方法的基本原理、屈服准则和失稳判据等。在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求得三维边坡安全系数的基础上,对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同时与传统极限平衡方法、二维有限元法所得的安全系数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应用于地震区三维边坡稳定性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84.
为了研究矩形氯丁橡胶支座在盐冻条件下的各项力学性能指标变化,将矩形氯丁橡胶支座分别进行20,40,60,80 d盐冻处理,并采用压力试验机对其进行轴心受压试验,研究盐冻对矩形氯丁橡胶支座的承载力、极限抗压强度、竖向刚度、抗压弹性模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盐冻条件下,矩形氯丁橡胶支座更易发生脆性破坏,弹性阶段缩短,发生钢板外露、裂缝、层状破坏等现象更严重;承载力、极限抗压强度、竖向刚度、抗压弹性模量随盐冻程度的加深而逐渐降低。采用最小二乘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回归得到盐冻条件下矩形氯丁橡胶支座50 a抗压强度及抗压弹性模量衰减曲线和衰减模型,统计分析表明衰减曲线和衰减模型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985.
基于对高压旋喷桩和地下连续墙成槽机理的分析,结合某地下连续墙工程所在地的复杂地层结构特点,提出在施工区的一定范围内先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土体,再开槽浇筑地下连续墙的施工方案,解决了软弱土层中地下连续墙成槽的技术难题,结合工程实例介绍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软弱地基的技术要点和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986.
为得到高水位深基坑柔性底板在水压作用下的变形规律及抗浮方法,文章结合具体工程对高水位深基坑的抗浮措施和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研究了大型基坑柔性底板在水压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规律,分析了水压作用下各层底板各点显著区别于刚性基础的变形和受力特点;根据底板受力中间大、四周小的特点,对抗拔桩抗浮的措施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987.
文章通过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对深基坑开挖支护结构水平变形和地表沉降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最大水平位移出现在墙顶,且地下连续墙墙体水平位移曲线呈现一个存在多个拐点的“半杯型”复合形态;墙后地表沉降曲线呈现一个非对称的“凹槽型”形态,这与监测得出的规律是一致的.Ad/Aq因工况不同,其比值也不同,并且随着开挖深度的增加,比值是减小的,同时也反映周围地表沉降具有滞后性;通过各工况定量分析,Ad/Aq大致位于0.4到0.6之间.基坑开挖对墙后地表沉降的的影响范围主要分布在距基坑边沿的1.5倍最终开挖深度,主要影响区在d/H为0~1.0之间,次要影响区在d/H为1.0~1.5之间;沉降最大值出现在d/H比值为0.5区域.  相似文献   
988.
文章针对地铁隧道近接施工工程风险评估与管理问题,提出了将ANP-FE和数值模拟结合起来的一种全新风险管理理念和方法;在调查、研究和分析得到地铁隧道近接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ANP与FE结合起来对风险进行评估,以解决风险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依存和反馈的模糊性问题;然后以风险评价结果为依据,制定风险防范和控制措施;进一步对采取对策后的工程开展数值模拟,以此来检验措施的有效性和评价方法的科学性;最后,以广州地铁6号线某近接工程为研究对象,对该风险评估与管理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做了详细阐述.实践证明,该理论体系和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地铁隧道近接施工工程的风险进行评估、控制和管理,提高风险评估过程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989.
在理解超视距空战系统协同性的基础上,分析超视距协同空战中的自组织与被组织,建立自组织模型和协同力学模型,用理论力学的方法阐述舰载战斗机协同空战过程中协同运作机理,为采取有效的指挥控制和协同空战管理手段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0.
机动车电动化换电模式的普及是北京市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一种发展方向.通过分析北京市现有道路交通车辆使用特征,预测得出普及换电模式下全市平均每小时电动汽车换电需求量.基于现有换电站技术,提出一种面向大规模换电服务的集中换电站基础设施,并计算得出全市集中换电站新增用电量和用电负荷.碳中和目标下,北京市新增用电量应来自零碳排放的风力和光伏新能源电力.根据华北地区风电和光电波动性和随机性特征,提出500 kV两端柔性直流输电系统搭配换电站电池储能的荷随源动电力供应解决方案,计算得到风电和光电装机最小规模和全市每天应储备的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数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