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朱凤群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87,(3)
患者,男性,10岁。以发热、头痛8天,眼黄3天,昏迷1天,入院。8天前在瓜地进食大甜瓜后,开始发热,头痛,腹痛,频繁呕吐,3天前发现眼黄,尿黄。1天前突然呕血700ml,继之神志恍惚,哭闹,烦燥不安。查体:T38.5℃,BP15/9.4Pa,神志不清,刺激有反应,皮肤微量,巩膜轻度黄染,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应存在,颈软,心肺无异常,肝肋下2cm,剑下6cm,脾未及。膝反射活跃,踝阵挛(+),腹水征(-)。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肝功能的关系.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分子杂交ELISA法检测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的基因型并同时测定肝功能.结果 93例不同临床类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B型24例(25.81%),C型59例(63.44%),D型5例(5.38%),混合型5例(B/D 3例,C/D 2例,占5.38%).93例不同临床类型的乙型肝炎患者中,以C基因型为主,其次为B基因型,部分以D型和混合型存在,无A、E、F型.按照慢性乙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肝硬化的顺序,C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增多,B基因型的检出率逐渐减少.肝癌患者C基因型的检出率没有依次增高.C基因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的ALT、AST、TBIL均高于B型,ALB低于B型,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西安地区病毒性肝炎以C基因型为主,部分以B、D及混合型存在,未发现A、E、F型.除肝癌外,C型的检出率随临床类型的加重而增多.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感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病毒性肝炎合并输血传播肝炎病毒 (TTV)感染对肝功能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板核酸杂交技术检测了 92例各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的TTVDNA ,并对检测结果和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2例各型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TTVDNA阳性 15例 ,阳性率 16 .3%。其中乙型肝炎 10例 ( 6 6 .6 7% ) ,丙型肝炎 2例 ( 13.33% ) ,戊型肝炎 1例 ( 6 .6 % ) ,原因不明的肝炎 2例 ( 1.33% )。 92例患者临床分型中慢性肝炎中度 2 3例 ,阳性 3例 ( 13.0 4 % ) ;慢性肝炎重度 2 7例 ,阳性 4例 ( 14 .81% ) ;肝炎肝硬化 4 2例 ,阳性 8例( 19.0 5 % )。各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中TTVDNA阳性与TTVDNA阴性患者的肝功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病毒性肝炎合并TTV感染不影响肝功能及病情预后。 相似文献
4.
采用精制人白细胞干扰素治疗乙型肝炎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HBsAg清除率(10.52%,4/39),HBVDNA转阴率(41.93%,13/31)、HBeAg转阴率(45.94%、17/37)明显高于对照组(3.60%,9.90%16.00%),P<0.05,证实干扰素具有清除乙肝病毒,抑制其复制活性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与血清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浓度及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26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患者、73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患者、26例血小板正常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及25例健康对照的血小板参数;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TPO浓度;荧光定量PCR法测定99例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的HBV-DNA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及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组的血小板显著降低(P<0.01),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期组的血清TPO浓度显著升高(P<0.05),而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与血小板正常的慢性乙肝肝硬化组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TPO浓度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肝功能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的血清TPO浓度与外周血小板计数之间均无相关性(P>0.05)。与HBV-DNA水平小于103IU/mL的血小板减少的慢性乙肝肝硬化患者组比较,HBV-DNA水平在103~106IU/mL及HBV-DNA水平大于106IU/mL的血小板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血小板减少可以作为评价慢性乙肝肝硬化的指标,但不能区别肝硬化肝功能处于代偿期还是失代偿期。慢性乙肝肝硬化血小板减少是多因素影响的,血清TPO水平在慢性乙肝肝硬化中增高,其对血小板减少的影响不大,而乙肝病毒载量高低对血小板减少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铁及铁蛋白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铁(SI)及铁蛋白(SF)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SF、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SI。结果慢性HBV感染者多出现SI和SF升高,而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而升高,在重型肝炎组最为明显。SF、SI水平与HBV复制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病毒复制增高而增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肝炎肝纤维化患者中,SF、SI随着Child-Pugh分级(A、B、C级)依次增高,SF与肝纤维化指标LN有相关性。SF升高的肝炎肝硬化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复发率较高,临床预后较差。结论SF、SI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病毒性肝炎的病变严重程度及其预后,可以作为预测肝炎预后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7.
<正>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炎的主要病理改变之一。它的发生和发展直接影响肝病的预后。近年来,临床检测学的飞速发展,新的检测方法相继问世,寻找肝硬化早期诊断及动态观察肝纤维化指标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检测100例慢性肝炎血清PcⅢ,并分析探讨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低钠血症对慢性中、重度、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中、重度、重型肝炎合并低钠血症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检测150例慢性肝炎患者的血清钠浓度,将患者分为低钠血症组和血钠正常组。从病死率、肝性脑病发生率、肝肾综合征发生率比较两组的转归。结果①合并低钠血症组79例,治愈好转44例,治愈好转率55.7%。死亡35例,病死率44.3%。血钠正常组71例,治愈好转55例,治愈好转率77.5%。死亡16例,病死率22.5%。P<0.01;②合并低钠血症组肝性脑病发生率为30.4%,高于血钠正常组(8.5%)P<0.01;③合并低钠血症组肝肾综合征发生率为36.7%,高于血钠正常组的(15.5%),P<0.01。结论慢性中、重度、重型肝炎合并低钠血症患者的病死率、肝性脑病及肝肾综合征发生率均高于血钠正常组的慢性中、重度、重型肝炎患者。 相似文献
9.
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自发性左肾破裂1例报告朱凤群,严玉兰,王凤娟(西安第一临床医学院传染病学教研室西安710061)流行性出血热并发自发性肾脏破裂,临床较少见。我院1994年11月收治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性,20岁,农民。以发热10d,加重5d之主诉入院...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2、IL-18、TGF-β1、 TIMP-1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IL-12、IL-18水平在乙型肝炎发生发展中的意义及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L-12、IL-18、TGF-β1、TIMP-1水平。结果患者血清IL-12、IL-18、TGF-β1及TIMP-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随慢性肝炎中度→慢性肝炎重度→肝硬化临床类型的逐渐加重,血清IL-18、TGF-β1、TIMP-1水平呈增高趋势,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GF-β1、TIMP-1与PCⅢ、LN、IVC相比,相关系数r分别为0.986、0.998、0.925和0.921、0.987、0.814。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2、IL-18、TGT-B1及TIMP-1水平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变化,且与病情变化有关。TGF-β1、TIMP-1与PCⅢ、LN、IVC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