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循环经济以研发绿色新科技,整体改造产业链,充分利用资源,将废物转化为资源为发展思路。绿色科技既能为人类所用,促进社会进步,又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整体和谐,是科技创新的必然趋势。科技创新需要法律加以调节,以促进科技创新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行政法与经济法从不同视角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以新经济人为分析逻辑起点,寻求与绿色科技创新价值理念的双重统一,从而为科技创新给予具体的制度支持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2.
从利益到权利:农业补贴制度的法理分析与发展研究——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哲学的主客体二元对立出发,利益是独立于主体世界的彼在。利益的实现需要评价利益的正当性,只有获得正当性评价的利益才能上升为权利。农业补贴是解决农民基本权益和生存问题的最直接、最具有实效的社会公共产品,是达致社会和谐的基础性的平衡稳定机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下,从生存权与发展权平等的双重理论维度,分析影响该权利实践过程和结果的一系列变量,进一步深化对农民权利保护的全新理念,以期为破解我国“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思索。 相似文献
3.
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中的利益均衡:土地发展权配置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土地是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权利源泉,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结构。土地的制度演变是一个有关利益主体的社会博弈过程。实行土地资源整理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解决社会发展中土地供求矛盾的有效途径,选择利益均衡的土地整理策略能优化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效用,其中土地发展权的创设与合理配置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因征收行为引起的社会矛盾屡见不鲜,其根源之一便在于财产征收制度中对公共利益的模糊规定.本文通过对公共利益内涵的审视,借鉴美国在对公共利益判定方面的先进经验,结合对我国的现实状况的分析,提出在完善我国征收制度中公共利益的相关规定时,应在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基础上,采取概括式立法模式,同时辅之以判定标准与除外事项,通过民主、科学、透明的认定程序保障法律的实施,最终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农村社区的建设,而治理模式的选择决定了农村社区建设的效果,从社区治理理论分析着手,结合我国各地农村的不同特点,提出治理模式的三种进路选择,为理论研究与政府决策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文化导向机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金融文化对以农村社区为载体的农村金融市场创新性发展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农村社区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时空载体、文化载体、组织载体,为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导向,农村社区承载着新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未来走向。现行农村金融市场的和谐发展需要以社区金融文化为依托,从社区发展的角度进行政府主导规制、农民创新发展、社区协调促进、组织创新构建,从而推动新农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促进农民权益的实现以及新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以我国铁路货运列车的主力轴承——197726型轴承为研究对象,开展故障轴承动力学建模和仿真分析,探索轴承动力学响应特性随故障尺寸的变化规律.综合考虑轴承内部结构、约束关系、摩擦润滑和载荷条件,建立了轴承内圈存在滚道损伤故障时的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并通过轮对跑合实验及包络谱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通过一系列动力学...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