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5篇
公路运输   18篇
综合类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丁渭平 《汽车工程》2005,27(5):583-586
基于车辆系统动、静力学分析及优化设计原理,提出了一种旨在揭示汽车悬架弹性元件最佳刚度分布的工程设计新方法,可确定满足整车平顺性和操纵稳定性协调设计要求的悬架弹性元件的刚度特性,从而为弹性元件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目标依据,并通过一个工程实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研究汽车车内噪声的过程中,判断低频噪声的主要来源和降低车内低频噪声水平是一个难点。运用声传递向量(ATV)技术,以某轿车为例,建立车内声学空腔边界元模型,对车内低频噪声进行仿真;通过对声传递向量以及声压频响函数的计算,进一步对低频段的噪声贡献量分析,为判断低频噪声的主要来源提供了一种分析方法。选取车内驾驶员右耳畔声压响应的6个峰值点,采用幅值—相位图对场点声压进行模拟,对车身板件声学贡献量进行排序,发现防火墙和前挡风玻璃的结构振动对车内低频噪声的产生可能有重要影响,为进一步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改进设计后,车内低频噪声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抑制。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以车内降噪为目的车身结构动态修改的新方法,该方法将对车身壁结构的局部修改等效地视为在其上附加一子结构,并给出了车内声压变化与车身壁结构修改间的直接定量关系。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子结构的优化设计模型,通过具体算例说明了子结构位置选择的恰当与否对降噪效果至关重要,并通过试验验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为判断某车型电动座椅升降电机异常阶次噪声的成因以便有针对性地加以改善,首先对电机内部结构进行剖析,发现电机转子因矫正动平衡而开有非对称的辅助槽,然后从气隙磁场及径向电磁力分析入手,定性地讨论由辅助槽引起的气隙磁密和不平衡磁拉力特性,利用时步有限元法进一步分析了径向电磁力和定子壳体结构振动响应的阶次特征,结果发现异常阶次...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汽车声学包设计参数对其多性能目标的影响,首先,改进了传统的深度信念网络(DBNs)方法,并提出SVR-DBNs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deep belief networks)模型,提升了模型映射的准确度;其次,从车辆噪声传递关系与层级目标分解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多层级目标预测与分析方法;最后,将所提方法应用于具体车型的前围声学包性能、重量与成本多目标预测与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SVR-DBNs方法对前围声学包性能、重量与成本目标预测准确度均在0.975以上,优于传统的反向传播神经网络(BPNN)、SVR与DBNs模型;基于SVR-DBNs模型的优化结果与实测结果接近,两者加权目标相对误差为1.09%(平均传递损失(MTL)、重量和成本相对误差绝对值分别为1.44%、1.04%与0.71%),优化后的实测结果较前围声学包原始状态性能、重量和成本分别提升了5.51%、9.01%与4.40%.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的基于驾驶员面部图像采集的单一类型特征的疲劳识别方法,在阴影遮挡及光照变化场景下存在准确性、鲁棒性不足的问题,深入开展基于多类型特征融合的驾驶员疲劳识别方法研究。在分析非图像化的驾驶员疲劳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机器人操作系统(Robot Operating System, ROS)的话题订阅来实现驾驶员生理特征、操作行为特征及面部特征的多源数据同步采集。处理原始数据并分析数据特性,提出了一种融合生理特征与驾驶员及观测者主观评价的数据标注策略,标注疲劳特征,构建驾驶员疲劳数据集;将驾驶员操作行为特征与面部特征融合,形成多类型特征融合序列,并基于双向长短时记忆(Bi-directional Long Short-Term Memory,Bi-LSTM)网络,构建多类型特征融合的疲劳识别模型;通过单一类型特征与多类型特征对比试验、不同场景对比试验证明,基于Bi-LSTM的多类型特征融合识别方法的准确率和鲁棒性较单一类型特征识别方法均有明显提升,能在各种场景下更好地识别驾驶员的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17.
基于响应面方法的汽车转向车轮定位参数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多体动力学为基础,建立了某车型的整车虚拟样机模型,分析了转向车轮定位参数与转向回正性能具体量化指标之间的定量关系。采用响应面技术建立了两者之间的二阶响应面模型,通过最优化技术对二阶响应面模型进行了优化,并通过具体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为表征与量化人对路面冲击声的主观感受,首先,对减速带工况冲击非平稳噪声信号进行声时感知时长定义,同时根据人耳听声可辨性将声时历程分为冲击段、峰值段及衰减段;进而,以小波变换提取冲击噪声中的主冲击与多重微冲击特征信息,组成冲击声品质评价的基础特征阵;然后,类比峰值因子法定义频域滤波因子,并基于序关系分析法确定时变感知加权系数,组建时频滤波网络对基础特征阵加权且建立冲击声品质时频感知评价指标;最后,基于实车过减速带冲击噪声测试数据计算声品质指标,并进行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所提时频感知加权评价指标与主观评价的相关系数在车速20 km/h时为0.927,在车速30 km/h时为0.922;在考虑路面冲击声声时历程全程评价时,经典的声品质评价指标(特征频带时变响度)与主观评价的相关系数在车速20 km/h时为0.933,在车速30 km/h时为0.649;所提时频感知加权评价方法对于车速为20 km/h与30 km/h的情况具有较好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以某型纯电动公交客车的驱动电机噪声为评价对象,进行双通道噪声信号采集用以便合成立体声来模拟人耳听觉,并按照3 dB的级差逐级衰减噪声信号的声压级以生成噪声样本序列用于人体主观感受的测试。进而通过高保真音频回放逐一考察各噪声样本作用下的人体舒适性/不舒适性主观感受,并以规定的"描述符"对其加以说明,同时采用评分方式进行量化。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主观感受声学舒适性与不舒适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划定出与舒适性感受相对应的噪声样本集合,以之为依据,进一步确立了驱动电机声学舒适性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