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42篇
综合类   54篇
水路运输   1篇
铁路运输   5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铁路通信线路设计及相应资料管理,是一个非常繁琐和细致的工作。经查阅《铁路通信设计规范》及《铁路工程设计技术手册》,统计出根据地形、土质、防护和埋深的不同情况,铁路通信线路变化组合为3400余种,以前手工设计通信光电缆设计图时,需进行大量的资料整理,图面排布和工程数量的计算等,并且绘图、复核及个性十分麻烦,图面也不够美观,因此,通信光电缆设计图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22.
汽车安全带固定点强度分析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全带固定点强度是汽车被动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家强制性法规明确要求,在承受规定点试验载荷情况下,安全带固定点的强度必须保证安全带不得从安装固定点处脱落.笔者结合长安9C1020微型货车,探讨了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安全带固定点强度进行模拟计算的问题,给出了可行的计算模型、边界条件和优化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3.
杜子学  王星 《交通标准化》2008,(19):143-146
货车后桥壳是汽车上重要的承载件和传力件,利用CAD软件Pro/Engineer立某货车后桥壳的几何模型,并建立其有限元模型,然后对后桥壳进行静力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后桥壳进行疲劳强度分析,得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桥壳不存在疲劳寿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4.
为了提高整车的平顺性,采用机械系统动力学分析软件MSC.Adam s建立了某车的虚拟样机模型;实现了随机输入路面平顺性仿真;考虑了悬架的刚度、阻尼参数对整车平顺性的影响,最后采用试验优化技术中的近似D-最优设计对悬架参数进行优化,极大改善了整车的平顺性。  相似文献   
125.
以立姿情况下驾驶员取用后备胎为例,利用RAMSIS人体模型,在轿车数字模型上进行人机工程布置,计算驾驶员的操作力与不舒适性指标值,进行了人机工程分析.为提高人机工程评价的科学性,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析了驾驶员的舒适度,使得评价结果更加清晰、全面、合理.  相似文献   
126.
基于IMC数采器的跨座式单轨列车转向架疲劳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跨坐式单轨列车转向架构架为试验对象,在构架危险部位布置应变片。采用半桥路接线法,运用IMC公司便携式数采器CI,对车辆在30,35,40,45 km/h运行速度下危险部位测点的应力时间历程数据实时采集。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截取、滤波、平滑、迟滞处理及载荷谱无效幅值舍弃后,编制雨流计数程序及材料的S-N材料特性程序,计算出该构架在不同时速、不同滤波情况下疲劳损伤值。根据测试的数据,拟合出损伤值与速度之间的函数关系,预测了转向架构架在不同运行速度下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127.
根据“软件功能要求”,选择“VB语言”作为“通信光电缆线路设计图辅助设计软件”的开发语言,并确定其软件结构为一个“三层次的树状结构;在此基础上,进行软件设计和界面设计。  相似文献   
128.
本文介绍了跨座式单轨车辆的结构特点,并分析了建立单轨车辆车体有限元模型的方法及存在的问题;最终对有限元模型进行了碰撞分析.  相似文献   
129.
在研究耐碰撞车辆安全性设计思路和设计规范的基础上,以重庆跨坐式单轨车辆为对象,在给定初始速度下,进行了车体结构的碰撞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耐碰撞车体结构,能够满足在此速度下碰撞稳定有序变形的设计要求,验证了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0.
针对跨坐式单轨车辆受电弓在运行时出现断弓的问题,依靠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建立该型跨坐式单轨车辆弓网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并通过与测试试验的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探讨了各杆件的动应力响应,得到了各杆件的振动特性,并采用准静态应力叠加法对受电弓进行了疲劳强度分析。仿真结果与该型单轨受电弓的实际断弓位置相吻合,从而验证了基于刚柔耦合模型对受电弓进行疲劳分析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