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4篇
综合类   10篇
铁路运输   55篇
综合运输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结合深圳某过街通道,对CD法施工所引起的地表沉降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指出CD法施工中浅埋地下通道地表沉降主要是由开挖阶段的初期支护整体下沉和中隔墙拆除阶段的结构变形所组成,并探讨和分析了地层变位的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2.
软土地区铁路基床病害的电化学处理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简要分析了路基基床病害产生的原因,并就电渗法处理基床病害进行了室内试验研究,文中介绍了电渗的机理,针对非饱和土进行了两种不同电压梯度的电渗模拟试验,并估算了耗电量和耗铁量,结果表明电渗法处理基床病害是有效的和较为经济的。  相似文献   
43.
提速状态下路基动应力测试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介绍了动态测试系统,对沪宁线车速17~136 km/h情况下客货车产生的路基动应力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列车速度的提高,路基动应力略有增加,为既有线路基在提速状态下的评估技术和标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4.
冲淤沉积层中新型咬合桩工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冲淤沉积层的特点和套管咬合桩的施工工艺,对套管咬合桩在冲淤沉积层中的扩径现象进行研究。指出在该地层中套管咬合桩施工产生扩径的主要原因是套管下沉对地层的扰动、周围土体向管内涌挤而产生的超挖和缓凝混凝土对地层的挤压扩张作用。提出利用水泥搅拌桩替代A序素混凝土桩,用有钢筋笼的B序桩咬合A序的水泥搅拌桩,形成钻孔桩咬合搅拌桩的一种新型咬合桩工法。该工法可以有效解决在冲淤沉积层中进行咬合桩施工时的扩径问题和止水问题。该工法在南京地铁西延线工程中得到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5.
强夯加固软土地基机理的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三维有限元法模拟强夯软土地基过程,对饱和土结构在受夯击时的变形及渗流情况进行分析,计算在夯击过程中地基内应力、位移、孔隙压力的变化,分析地基表面因夯击而引起的沉降位移和接触压力。结合现场实例分析对比,证明强夯加固软土地基完全可以用三维有限元程序进行精确模拟。试验数据及有限元模拟结果说明只要在能够确保人工排水体系的可靠运作,强夯垫层完全可以用粉细砂来取代,即在饱和软土地基强夯法加固过程中使用“无垫层”技术。与传统的强夯技术相比,强夯联合塑料排水板加固地基方法可以在不破坏土体原有结构的基础上实现加固饱和软土地基的功效。  相似文献   
46.
水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高速铁路南京越江方案分析了沉管隧道水下基槽开挖后,水流通过基槽断面时的水头损失,获得了在忽略基槽内水流时形成 的高压区,并分别对静水条件下的南京沉管隧道的典型断面:粉砂层、粉细砂层边坡进行土工离心模型试验,得到粉砂层的极限坡率为1:1,细砂层的极限坡率接近1:2,而且水下边坡的破坏始于坡脚。在此基础上,对该问题 进行了弹塑性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水下边坡破坏同样始于坡脚,与试验相符。  相似文献   
47.
结合工程实例对铁路隧道施工过程的变形监测方案进行分析,由于基准点的位移导致变形观测数据出现系统误差,应选取稳定点作为基准点,保证观测数据的正确,并应用GPS技术提高监测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48.
地铁盾构隧道下穿城际铁路地基加固方案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苏州某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沪宁城际铁路施工时,原有铁路地基加固方案产生的沉降量不能满足高速铁路的要求,因此,结合原加固措施,采用板+桩组合结构的形式对地基进行加固.对此方案,采用二维有限元法分析不同应力释放率下盾构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当应力释放率为30%时,盾构下穿处板+桩组合结构的沉降量为3.9 mm,满足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对工后沉降的要求,但此时板+桩组合结构中的加固板将与其下方土体脱离.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高速铁路轨道结构进行静、动应力响应分析.结果表明:当加固板与其下部土体脱离时,在自重应力作用下,钢轨轨面的最大变形为0.582 mm,满足轨道不平顺的要求;在最大列车动荷载作用下,轨道板和加固板的最大拉应力分别为0 93和1.02 MPa,均小于规范中所要求的疲劳强度修正值.由此可知,在盾构隧道下穿施工时,城际铁路地基采用板+桩组合结构形式的加固方案,是能够保证运营安全的.  相似文献   
49.
轨道型式对地铁与建筑物共建结构振动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上海某地铁站与建筑物共建工程为例,现场实测由于地铁运行引起的车站站厅层、上部结构各楼层的动力响应,建立道床—共建结构—地基二维动力有限元模型。通过对比分析计算和实测的共建结构竖向振动加速度的时域谱和1/3倍频程振级谱,探讨普通轨道、科隆蛋高弹扣件轨道和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在引起共建结构振动响应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科隆蛋高弹扣件轨道时,共建结构同一位置的加速度峰值约是普通轨道的1/2,而固有频率为6 Hz的钢弹簧浮置板轨道的加速度峰值仅为普通轨道的1/10左右,但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引起的振动周期和持时相对较长;科隆蛋高弹扣件轨道与钢弹簧浮置板轨道均有明显的减振效果,所不同的是前者对25 Hz以下、后者对25 Hz以上频段的竖向振动有较好减振效果;钢弹簧浮置板固有频率的变化对该共建结构振动响应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50.
全面回顾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设计与施工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理念由平战结合向交通功能为主,以及引领城市发展的转变过程;探讨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由注重建设向注重建运一体、由单因素向多因素、由注重构件向注重体系的转变过程;分析了地下水对城市轨道交通工程结构的影响;提出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向装配式、智能化、精细化、机械化转变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