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篇
  免费   16篇
公路运输   256篇
综合类   157篇
水路运输   171篇
铁路运输   212篇
综合运输   2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39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文章介绍了HX_D1系列机车转向架的主要技术特点、简统化设计,以及其主要部件的寿命和质量保证期,详细分析了机车转向架主要运用质量问题,并根据C5检修情况,并提出了HX_D1系列机车转向架C6检修原则和检修建议。  相似文献   
12.
文章简要介绍了轴盘制动弹性架悬式驱动系统的总体结构,分析了介轮支撑轴承和空心轴支撑轴承的受力计算方法,并对三点支撑带联轴器的电机—小齿轮传动支撑轴承的受力计算方法进行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13.
崔亚平  方旭明 《中国铁路》2010,(10):51-54,66
具有高穿透损耗新型车体的使用为高速铁路无线通信系统的覆盖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克服高速移动、无线信号的高穿透损耗,为高速列车旅客提供满意的无线接入服务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理论分析角度分别考察用户通过直传链路直接接入地面基站,以及通过部署车载直放站或层1中继进行中继接入两种方案下的传输性能,并进行仿真实验。可以看出,通过直传链路对高速列车车内用户不能提供很好的接入,而只有通过部署车载直放站或层1中继才能实现车地之间良好的无线信号传输。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铁水联运集疏运系统的构成和建立条件的基础上,分析了铁路参与无水港建设的可行性和模式。铁路应通过全面参与无水港建设,加快融入综合运输体系的步伐,可采取改造现有场站设备与设施和新建物流中心两种方式参与无水港建设,同时应注意以下4个问题:采取多种途径解决资金问题;重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供优质运输服务;注重开发主业副产品。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应用微机开发的客车计算机辅助绘图系统的功能及特点,提出了如何利用Auto CAD12.0和其它工具更有效地绘制客车工程图和外形色彩效果图的方法,并对系统开发中的若干技术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三维有限元法对某大功率柴油机的缸盖进行了模态分析和研究。分别利用0节点4面体的高精度单元和4节点4面体的普通体单元构造了较为详细的计算模型,计算出缸盖的固有频率和相应的振型。并用试验态法对测出的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以保证有限元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桅杆雷达承载平台隐身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前,在舰船桅杆设计中存在大量外露的雷达承载平台,在桅杆表面形成突出物,可能产生较强的多重反射。本文基于快速多极子法(FMM)和物理光学法(PO)2种电磁散射计算方法,以某桅杆的雷达承载平台为研究对象,对其电磁散射方式进行分析,研究雷达波参数和外形参数对雷达承载平台RCS的影响。结果表明多重反射是其总体RCS的主要反射源,单次反射是RCS峰值的主要来源。雷达波波长越小,总RCS就越大,极化方向对该模型的电磁反射的影响较小。平台侧面的倾角对雷达承载平台的隐身性能影响较大,端面倾角对隐身性能的影响较为有限,底面倾角的增大会降低平台的隐身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