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5篇
综合类   12篇
铁路运输   1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把项目影响区作为一个大系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从整体上计算包含诱增交通量在内的总的交通量,然后按照考虑众多因素的比例法将其分配在各交通小区中,最后在区域交通网络中进行分配,从而获得拟建项目的远景交通量.  相似文献   
12.
以路段失效影响范围界定为研究基础,将路段关键度计算从路段薄弱性和重 要性两方面进行量化:路段薄弱性以路段失效情况下,计算路段失效概率来确定;路段重 要性评价,通过对失效路段后交通网络重构,将局域节点OD对在路段失效影响范围局部 路网结构上重分配,以出行者时间费用变化影响指标F(U fa) ,局部路网路段交通负荷变化 影响指标F(S fa) 两方面作为评价指标来计算路段重要度.该方法符合路段失效后路网的 变化情况,有效避免了目前时变性的OD数据难以获取的问题,解决了现有评价指标选取 时的单一性问题.经过实验证明,该算法能够有效地应用于大规模路网结构路段关键度快 速计算,为关键路段识别、道路封闭影响评价等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张建旭  李国文 《公路》2011,(6):45-47
公路畸形交叉口某些象限的安全视距较难以满足.为了确保车辆行驶安全,针对主次明显和主次不明显的两类交叉道路的几何特征和交通运行特征进行分析,分别给出基于冲突点前安全停车距离和基于次要道路交通流可穿插临界间隙的交叉口视距分析模型,并给出各计算模型相关计算参数的确定方法.此外结合畸形交叉口安全视距难以满足的特点,给出某些工程...  相似文献   
14.
阐述基于无线传输的中心对多点传输模式,并采用静力水准自动监测技术,形成自动化监测系统.该系统实现了运营地铁广地域、多工点的自动化监测和集中管理,可有效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管理成本.通过实际应用,该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监测精度高、传输稳定性强等特点,可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安欣  蒋昊  张建旭 《公路》2021,66(11):255-260
针对原有A级路基波形梁护栏与SB级桥梁混凝土护栏过渡段结构安全防护能力不满足现行标准的情况,提出在原有过渡段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双波形截面的泡沫铝防护结构,基于全因子试验方法对材料性能与厚度因素设计9组优化工况.采用有限元仿真分析手段,通过LS--DYNA软件对车辆与护栏的碰撞过程进行求解,分别对优化前与9组优化工况后的过渡段防护水平进行安全性评价并确定最优参数组合的推荐方案.结果 表明:方案具有优异的吸能特性,优化后的过渡段各项安全性能评价指标均达到现行评价标准要求且防护水平等级由原有的A级提升到SB级.  相似文献   
16.
公路网络节点客观重要度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计算公路网规划节点重要度时,节点指标选取及其权重的大小通常采用主观方法确定,笔者提出了以灰色关联度为基础的指标选取及其权重的客观计算新方法,避免了主观的任意性。  相似文献   
17.
城区无信号交叉口次要道路通行能力计算模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无信号交叉口的次要道路往往有不同的车道功能划分组合,现有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不能真正解决混合交通流在其上的最大通过能力计算问题。以可接受间隙理论为基础,利用概率论方法,对直左、直右等合用车道功能组的通行能力计算模型进行了探讨,通过对小型车、大型车构成的混合车流在不同合用车道上的转向队型分析,建立了该类交叉口主路车流服从负指数分布下的支路通行能力模型,从而发展了无信号交叉口的混合车流通行能力理论,为现代化的城市、公路交通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影响公路网规划方案正确决策的 3种因素和一种新的综合决策方法 ,并结合一个实例进行了详细地探讨 .  相似文献   
19.
公路网络节点客观重要度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计算公路网规划节点重要度时,节点指标选取及其权重的大小通常采用主观方法确定,笔者提出了以灰色关联度为基础的指标选取及其权重的客观计算新方法,避免了主观的任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