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7篇
综合类   8篇
水路运输   11篇
铁路运输   19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1.
针对越江越海隧道入口段追尾事故风险问题,本文首先基于上海长江隧道入口处路侧监控视频提取车速数据,通过聚类算法得到不同交通流状态下的实际平均速度,作为设置实验参数的依据.然后在驾驶模拟实验中,分别在晴天、雨天、雪天等不同环境下设置拥堵流、拥挤流、自由流3种交通流状况,并且在不同环境下分别设置一次追尾事故高危风险情境,获取驾驶行为数据.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随机森林方法进行变量筛选和重要性排序,发现车头时距最小值、两车速度差最大值、急躁、加速度标准差、拥堵流这5个变量对事故风险有显著影响.最后,引入随机过采样方法优化不平衡数据问题,构建随机森林模型,结果表明,基于随机过采样策略的随机森林预测模型AUC指标提高了6.8%,且对比随机森林、XGBoost、支持向量机模型,基于随机过采样-随机森林算法的短时追尾事故风险预测模型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2.
13.
走中国特色铁路自主创新之路,就是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把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方针,充分发挥铁道部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科研院校的骨干和基础作用,把世界上最先进的铁路技术集成起来,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一流的铁路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4.
张曙光 《广东造船》2009,(6):49-50,54
文章首先阐述了舱口围整体吊装的必要性,并以5万吨级的散货船为例,从总组过程的准备,精度的控制,胎架的制作,以及装配工艺等几个方面浅谈了舱口围整体吊装的整个流程以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5.
16.
分析了SS3B型机车主断路器瓷瓶炸裂的主要原因,对主断路器主阀犯卡故障提出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高速车轮自主创新思路及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高速车轮应当具有与高速动车组使用条件相匹配的高洁净度、高强韧配合特点及材料特性,我国已具备进行高速车轮自主创新的条件和基础,应将其纳入高速动车组自主创新体系,按系统性、先进性、实用性的原则扎实推进,在2至3年内实现200 km/h~250 km/h高速车轮的自主创新、装车使用,4至5年内实现350 km/h及以上高速车轮的自主创新、装车使用.  相似文献   
18.
京津城际铁路开启中国高速铁路新时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成为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运营速度世界最快的高速铁路。一年来的成功运营,得到党和国家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赢得社会各界的赞赏,也引起世界许多国家的高度关注。在工务工程、通信信号、牵引供电、客运服务、运营调度,高速动车组等方面,自主创新的高速铁路成套技术经受住了运营检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模式,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考察350km·h^-1高速列车在运行状态下的车外噪声水平、主要声源及其源强分布特性,根据国内外高速列车噪声理论和试验研究经验,在列车和线路状况满足ISO3095--2005标准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在京津城际铁路选取现场测试工点,采用多通道阵列式噪声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对京津城际铁路高速列车噪声进行现场测试。测试数据分析结果表明:350km·h^-1高速列车车外辐射噪声的主要声源为轮轨接触部位、转向架、受电弓及其底座以及车辆连接处的气动噪声;对车辆上不同位置测得的声暴露级按大小排序,前4名的依次为头车轮轨接触位置、第2节车辆受电弓位置、第2节车辆的轮轨接触位置、头车和第2节车辆上部的气动噪声。由此提出350km·h^-1高速列车噪声的控制策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20.
以新型煤炭漏斗车车体研究对象,把物理模型转化成有限元模型,对该车体空车和重车工况分别进行了有限元静强度分析、刚度分析.同时按照<铁道车辆强度设计及试验鉴定规范>进行了样车强度刚度实验,并将计算出的结果与样车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对比结果不仅验证了数值计算的可靠性,而且为进一步在设计期间的车辆疲劳寿命预测提供了基础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