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篇
  免费   10篇
综合类   30篇
水路运输   4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朱石滩下游1.4 km拟建的岷江二桥其215 m主通航孔位于航道右侧,与新槽的衔接存在较大问题;目前老槽水深不足,不能通行大件运输船舶。首先建立平面二维水流泥沙数学模型,并由实测资料验证其相似性。数学模型计算的水面线、流速分布及河床冲淤等与原型实测资料基本吻合,验证精度符合规范的要求。在掌握河床演变、滩险成因和碍航情况的基础上对老槽、新槽方案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达到Ⅳ级航道标准,满足大件运输需要。结果表明:该数学模型可较好地模拟河段水流的运动及航槽泥沙的淤积过程,从整治效果看(通航水流条件、航槽稳定等),3个方案各有优劣,相对而言,老槽方案较好,更能满足航道通航条件要求。  相似文献   
42.
张厚强  张绪进 《水道港口》2004,25(3):150-153
介绍了泄洪闸底板上、下游河床不同高差对泄流能力的影响,根据水槽模型试验,分析了产生上述影响的原因,并得到了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流量系数的经验公式,经过实际工程的验证,说明了此经验公式的正确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43.
岷江犍为枢纽下引航道口门区及下游连接段河床左高右低,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十分复杂。通过整体模型和船模试验,提出了岷江犍为航电枢纽下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的改善措施。研究表明,扩大下游开挖范围、适当保留原始河床、合理调整泄洪(冲沙)闸的开启方式等措施对改善下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条件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4.
淮河淮滨—三河尖航道整治中混凝土铰链排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河淮滨至三河尖河段浅滩多,长度大,严重制约了航运的发展,必须进行整治。而淮河防洪形势严峻,航道整治不能采用传统的筑坝等壅水建筑物。采用疏浚结合混凝土铰链排护滩的治理措施,并对混凝土铰链排的宽度、长度、间距和排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45.
根据重庆涪陵河段水工模型试验成果,分析了龙王沱河段在三峡水库不同运行时段龙王沱河段的泥沙淤积与通航水流条件的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龙王沱河段的整治措施及整治工程的初步布置方案,为下一阶段龙王沱碍航滩险的整治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6.
窄深急弯河道下游河道主流偏向凹岸下游一侧,下游已建枢纽在同侧布置引航道则存在上引航道占据河道过流面积较大、流速指标超标严重等问题。采用整体定床物理模型及船模试验,研究窄深河道急弯下游枢纽二线船闸上游引航道的布置及其通航水流条件。结果表明,受窄深河道枢纽上游急弯和长引航道分隔墙占据深泓的影响,设计方案中的船闸上引航道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较差,不能满足船舶安全航行要求。优化方案在原方案基础上设置堤头下挑单潜坝,优化右岸河段开挖范围及形式,改变隔流墙长度以及隔流墙透空等措施,较好地改善了口门区通航水流条件并兼顾枢纽的行洪和发电,实现船舶安全通航和枢纽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47.
改进的灰色预测模型在过坝货运量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某些数学处理方法,从建模机理上着手对GM(1,1)模型进行改进,减小由于建模方法上的缺陷所造成的固有误差.改进后的模型较传统模型灵活性大、预测精度高,大大提高了GM(1,1)模型的适用范围.通过实例探讨了GM(1,1)改进模型在货运量预测中的应用,同时也验证了改进方法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48.
根据小南海枢纽河段河势及水流条件特点,通过水工模型试验和船模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小南海枢纽施工二期导流明渠通航条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明渠进口段炸除碍航礁石、出口段开挖新航槽的优化方案。研究表明:导流明渠原设计方案明渠进、出口段礁石碍航严重,通航水流条件差;优化方案通过整治措施显著改善了导流明渠的通航条件,保障了小南海枢纽施工二期长江上游航运的安全畅通。  相似文献   
49.
50.
飞来峡水利枢纽位于北江中游,新建的二、三线船闸并列布置有效尺度为220 m×34 m×4.5 m(长×宽×门槛水深),船闸最大设计水头14.44 m,采用闸底长廊道侧支孔输水系统双明沟消能布置形式。通过1∶30的物理模型,对船闸输水系统的布置形式及水力学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闸室输水时间、水力学指标、闸室停泊条件、进出口布置形式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优化后的闸室停泊条件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