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60篇
综合类   18篇
水路运输   13篇
铁路运输   13篇
综合运输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01.
以某大桥海上施工平台为背景,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提取了平台的各阶自振频率。对随机波浪作用下考虑不同激励方向和自由表面效应的动力响应进行计算,并分析了不同激励方向和自由表面效应对结构随机响应的影响。通过施工平台静、动力计算结果的比较,得出在施工平台的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波浪力的动力效应。  相似文献   
102.
碾压混凝土(简称RCC)与沥青砼(简称AC)复合式路面是一种较新型的路面结构。RCC与普通水泥混凝土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但直接作为面层,其平整度、耐磨、抗滑等性能较差,难以达到使用要求,因而在其上加铺AC层,不仅克服了RCC的一些缺点,还能减少行车的冲击、振动,降低汽车耗油、轮胎磨损和机械磨损,提高行车舒适性,降低运输成本。  相似文献   
103.
目的研究不同冷保存时间对大鼠移植肠所致的形态学改变,以及对移植术后受体存活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L组,n=6)、冷缺血3h组(L3组,n=6)、冷缺血6h组(L6组,n=6)、冷缺血12h组(L12组,n=6)、冷缺血18h组(L18组,n=6)。建立大鼠原位节段性小肠移植模型。各组热缺血时间均为2-3min,除对照组外其余各组按相应时间在乳酸林格液中进行冷保存(4℃),再灌注后1h取材。HE染色及电镜下观察小肠组织的损伤,并记录各组大鼠生存时间。结果HE染色下各组小肠均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如出现不同程度的绒毛缩短、绒毛脱落;黏膜层变薄,肌层水肿增厚;基质层断裂等,这些损伤随保存时间延长而加重。电镜下表现为:小肠微绒毛排列不整齐,随着冷缺血时间延长,微绒毛出现脱落;线粒体、肌细胞逐渐出现水肿;血管内皮CAP窗孔增大;小肠上皮基质层断裂;此外,在L12组出现凋亡小体,L18组凋亡小体明显增多。术后生存分析显示:随冷保存时间增长,移植术后大鼠存活率下降(P<0.05)。结论供肠在乳酸林格液中保存,冷保存时间在6h以内最适于小肠移植;保存超过18h则不适于作小肠移植供体。  相似文献   
104.
具有不确定性的船舶航向鲁棒控制LMI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给出了具有不确定性的船舶航向控制系统模型,对于标称模型给出了传统PID控制器的设计结果;根据鲁棒控制器设计的LMI处理方法的相关理论,设计出满足性能指标要求的鲁棒的输出反馈控制器.仿真结果的比较,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优越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05.
基于使用性能的沥青路面全寿命结构厚度优化设计的结果受许多因素的影响,文中在给定各结构层厚度和罩面厚度优化搜索范围及不同贴现率取值的基础上,以全寿命结构行为方程和寿命周期费用模型为基础,采用费用现值法,通过计算机搜索,给出了不同贴现率下的两种经济优化目标(总造价和总费用)的优化结果,并通过实例对贴现率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6.
中洞法是地铁车站施工中常用的施工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开挖期间围岩的稳定性.拟建车站旁侧既有建筑可引起车站开挖导致的原场地应力不均衡,对支护结构内力形成不良影响.文章通过对某旁侧有建筑物的拟建车站中洞法施工进行了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既有建筑对车站支护结构受力的影响,以及车站支护结构的内力特点与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既有建筑会引起车站开挖过程中支护结构的受力偏转,进而引起局部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107.
喷淋蚀刻技术是印刷电路板换热器(PCHE)换热单元通道加工的重要方法,在蚀刻过程中,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蚀刻效果。针对喷淋压力、蚀刻液温度、蚀刻液FeCl3溶液质量浓度和H3PO4溶液浓度等4类影响因素,研究其对蚀刻速率、蚀刻因子和通道表面粗糙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8.
道路服役数据信息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建设与养护的关键,先进探测设备是获取道路服役数据信息的途径。近年来,三维探地雷达(3D 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3D GPR)因其高效、无损等检测优势得到广泛应用,可为道路隐性病害数据获取提供重要支撑。基于此,对道路典型隐性病害类型与检测手段进行总结归纳。梳理了三维探地雷达技术原理、数据采集方法、数据处理及在道路工程检测中的应用;根据三维探地雷达图谱隐性病害特征与识别手段,重点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在探地雷达图谱识别技术中的应用与发展。针对交通基础设施发展进程,展望基于探地雷达数据的数字孪生技术,主要介绍基于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建模与模型仿真方法。该综述可为三维探地雷达道路隐性病害检测提供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方法借鉴,同时为基于三维探地雷达数据的数字化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道路养护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9.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具有四轮可独立控制和响应速度快等突出优势,对增强车辆操纵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车辆是一个非线性、强耦合的系统,需研究解决各个控制器相互耦合、过驱动系统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核心问题,这依赖于多维 (纵向、横向和垂向) 集成控制模式和容错控制。对现有研究进行分类和总结,从传统单一维度控制到多维集成控制,综述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关键技术和发展现状,重点归纳了汽车动力学集成控制的多层结构及其应用,特别是集成了纵向-横向-垂向动力学的综合控制。最后对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动力学控制系统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