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0篇
综合类   54篇
铁路运输   7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建立了可控径向转向架客车的数学模型。通过对可控径向转向架客车动态曲线通过性能的研究可知,可控径向转向架可以大大提高车辆的曲线通过性能,降低轮对冲角、轮重减载率以及脱轨系数,较大幅度地降低整车的磨耗功指数。  相似文献   
62.
考虑车体弹性效应的铁道客车系统振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曾京  罗仁 《铁道学报》2007,29(6):19-25
建立了铁道客车垂向振动系统数学模型。将车体看成两端自由的均质等截面欧拉梁,并考虑二系悬挂采用半主动减振器,导出客车系统的运动微分方程组,给出客车系统各模态共振速度的定义和计算公式。共振速度是车辆系统的固有属性,车体弹性振动各模态共振速度由车体的自振频率和车辆定距决定。计算车体一阶和二阶弯曲振动共振速度及对应的轨道波长,进行了客车系统在轨道简谐输入情况下的幅频特性分析和随机输入情况下的随机响应分析。通过计算可知,为了减小车体垂向共振峰值,车体一阶弯曲自振频率应尽量离开构架的浮沉自振频率;由于车体弹性振动的影响,车体端部的振动加速度和位移要大于中部,弹性车体模型的平稳性指标大于刚性车体;采用半主动减振器能够显著降低车体的加速度、位移和平稳性指标,但会使构架的加速度和位移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63.
轮径差对车辆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对有轮径差的转向架进行受力分析,理论推断出由于轮径差的存在而改变轮对的对中平衡位置,进而改变轮轨接触关系,影响车辆系统的稳定性。根据轮径差的大小将轮径差对车辆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划分为易稳定区、欠稳定区和亚稳定区。在易稳定区内,车辆系统的稳定性较高,而且不易发生轮对偏磨;在欠稳定区内,车辆系统的稳定性较差而且容易发生踏面偏磨;在亚稳定区内,虽然车辆系统的稳定性也比较高,但容易发生轮缘偏磨。运用数字仿真对理论推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理论推断是正确的。为了提高车辆系统的稳定性和减轻车轮的磨耗,应尽量减小轮径差,使车辆经常运行于易稳定区。  相似文献   
64.
长大列车动力学建模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列车动力学建模方法,即基于循环变量的模块化建模方法。该方法彻底解决了长大列车的建模难题,为深入研究列车系统的各类动力学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5.
车辆稳态曲线通过性能的延续算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DERPAR延续算法克服了Newton-Raphson迭代法的局部收敛域过小的问题,使对初值选取的要求得以放宽,应用该算法可以研究车辆稳态曲线通过性能随参数延续变化的问题,为车辆稳态曲线通过的参数研究提供了一种快捷而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66.
建立了装备空气弹簧的车辆系统数学模型,推导了悬挂系统柔度系数计算公式,分析了悬挂参数对车辆柔度系数的影响规律。设计了重锤法、角度测量法和加速度测量法测定悬挂系统柔度系数。利用重锤法对某车辆进行测试,分析不同载质量和外轨超高工况下的动、拖车柔度系数分布。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提高悬挂系统刚度,增大悬挂系统横向跨距,降低车体和构架的重心高度均可减小柔度系数,从而可提高车辆的抗倾覆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拖车柔度系数大于动车柔度系数,空载时相差0.021,重载时差异不大;重载时的柔度系数大于空载状态的柔度系数,最大相差0.109;最恶劣工况为拖车重载状态,柔度系数最大值为0.245。柔度系数随着外轨超高的增加而增大,且超高越大,柔度系数增长速度越快,因此,在大超高线路上应严格控制车辆柔度系数。试验结果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可信性,且理论公式考虑的悬挂系统参数全面。  相似文献   
67.
为保证某型铁路罐车封头冷冲压成形质量,设计了具有圆形拉延筋、矩形拉延筋和不设置拉延筋3种结构形式的拉延模具型面;使用有限元方法,对3种模具结构形式下封头的冲压成形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对比了封头起皱趋势、 成形回弹和料厚变化等模拟结果,并根据仿真结果选择合理的模具结构形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矩形拉延筋进行封头冲压成形,能更有效的避免封头出现起皱、鼓包等成形缺陷,而且成形后回弹量较小;矩形拉延筋模具冲压试验所得封头无成形缺陷,测得封头最小料厚为9.6 mm,最大料厚为10.5 mm,与模拟结果基本一致;采用矩形拉延筋模具进行该型封头冷冲压成形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8.
为了改善高速列车受电弓垂向动力学性能,建立了受电弓非线性垂向动力学模型、弹性悬挂接触网垂向有限元动力学模型和车辆动力学模型。考虑弓网耦合振动和轨道激扰,采用受电弓框架顶点或弓头的垂向位移和速度反馈,将半主动控制减振器或主动控制作动器安装在受电弓基座和框架之间。应用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受电弓接触网垂向耦合振动的半主动和主动控制,并对其控制性能进行了比较。比较结果表明:与无控制时相比,在车速为250 km.h-1时,弓网接触压力方差最小减小值为26.84%,在车速为300 km.h-1时,最小减小值为20.88%,因此,采用半主动和主动控制能明显减小弓网振动和接触压力的低频波动,改善了受流质量,且半主动控制系统结构简单,易于实现,在不动作时不会改变受电弓本身的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9.
轮径差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具有轮径差转向架的运动状态,建立了车辆动力学模型,以某高速车辆在直线上运行为例,采用德国低干扰谱,选择车辆运行速度为300 km·h-1,研究了轮径差对行车安全性的影响趋势,对比了转向架前后轮对同相轮径差与反相轮径差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轮径差都会影响行车安全性,随着轮径差的增大,车辆运行安全性指标逐渐变差,反相轮径差对行车安全性影响较大,同相轮径差的影响较小。由此可知,在实际检修中应尽量减小轮对的轮径差,尤其应严格控制转向架前后轮对反相轮径差到允许范围之内,以保证车辆系统的行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70.
针对高速列车的动力学性能评价标准中所涉及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及限值展开综述,围绕蛇行运动稳定性、脱轨安全性和运行平稳性展开标准分析和对比,包括ISO系列、UIC系列、EN系列、TSI系列、FRA系列、APTA系列和中国国标等法律规范、行业标准、技术规范等,指出不足或改进建议;对具有代表性的动力学标准进行详细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