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1篇
公路运输   88篇
综合类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汽车—乘员三维多体系统碰撞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逸  李宏光 《汽车工程》1999,21(4):206-211
本文以碰撞动力学和多体系动力学中的R-W方法为理论依据,建立了汽车-乘员三维多体系碰撞模型。在此基础上,开发了汽车碰撞计算机仿真软件SVC3D。仿真计算与试验结果的对比证明了模型的合理性及软件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2.
汽车NVH特性研究综述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3  
本文介绍了声振粗糙度(harshness)的含义和汽车上的NVH现象,概括了研究汽车NVH特性的CAE仿真手段和评价方法。重点介绍了以刚体弹性体耦合建模和声固耦合作用分析等为主要内容的NVH特性研究在整车设计过程中的应用,并通过某轿车高速摆振的实例介绍了NVH特性研究在改善汽车乘坐舒适性的工作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总结了汽车NVH特性研究的特点和意义以及它在汽车设计中的重要地位,并对它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3.
弹性元件对奥迪轿车前悬架力学特性及顺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欣  林逸 《汽车工程》1995,17(3):157-163,168
本文分析了奥迪100轿车前悬架的结构特点,应用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和结构力学方法建立了设及导向构件和橡胶铰链弹性变形的悬架多体系统模型,并对其进行了计算分析。探讨了这两类变形元件对悬架力学特性和汽车顺从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4.
滑柱摆臂式悬架空间运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25.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在汽车独立悬架运动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逸  张洪欣 《汽车工程》1990,12(1):15-29,9
多刚体系统动力学是近二十年发展起来的力学新分支。本文利用该领域中的R-W方法来建立一种适用于各式独立悬架空间运动分析的通用方法。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可简化为树形多体系统的单臂悬架,推导出了运动学关系式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程序及计算实例;第(二)部分对可简化为闭环多体系统的双横臂、滑柱摆臂式等悬架,采用假想切除铰链的方法将其化为树形系统,然后补充约束方程得到运动学封闭解。应用的实际结果表明,用此程序进行汽车悬架运动分析,所得结果精确、计算迅速,可方便地进行悬架设计方案的比较和参数的选择。  相似文献   
26.
分析了电动汽车安装电动真空助力制动系统的必要性。对真空助力制动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分析计算,设计了电动真空泵最小真空度的计算流程。以改装的某型电-电混合动力轻型客车为例,给出了完整的制动系统的计算参数。计算结果表明,当电动真空泵最小真空度为37.5 kPa时,可为制动系统提供满足设计要求的制动助力。整车初步试验表明,所匹配的电动真空泵参数合理。  相似文献   
27.
混合动力汽车机电动力耦合系统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电动力耦合系统是混合动力汽车(HEV)的核心部分,通过它可以实现HEV不同工作模式间的转换,其性能直接关系到HEV整车性能。文章介绍了HEV机电动力耦合系统的功能、国内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8.
电动助力转向助力控制策略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电动助力转向是汽车动力转向的新技术与新结构,助力控制是电动且力转向的基本控制策略,并决定电动助力转向的助力特性。着重讨论了电动助力控制的一般过程、电动机目标电流的决策方法、电动机电流的控制策略等问题。台架试验表明,提出的控制策略是有效的,对电动助力迥的开发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9.
介绍了ve—DYNA软件及在控制和实时仿真方面具有的优势。针对某一轿车,利用ve—DYNA软件建立了分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整车动力学仿真模型,对不同车速下的转向盘转矩进行了仿真分析,获得了适宜的车速感应型助力特性曲线,为后续的电机控制和ECU的设计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0.
张昕  施国标  林逸 《汽车技术》2007,216(12):14-17
针对某乘用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进行了整车移线性能转向感觉主观评价试验,介绍了试验及数据处理方法,并对转向操作量、侧向动力学响应、反馈速度、侧倾响应等客观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根据分析指出,应用上述指标参数可以系统地评定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移线转向感觉,指导EPS与整车的匹配开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