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29篇
  2022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在中国古代,天文学一直是由皇家垄断的。这种垄断局面直到明代后期才开始被打破,而进入清代之后,随着西方天文学在清代取得官方地位,局面发生了剧烈的、彻底的改变。这一改变对清代中国的政治、哲学、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值得深入探讨。清代在最重要的政治象征———历法和皇家天学———上改用欧洲天文学,为此还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天文学又成为清代上层社会的一种时髦,民间的天文学研究也受到官方鼓励。中国一度非常接近欧洲的天文学前沿,但中国天文学最终未能继续前进,则主要是内部的原因。  相似文献   
22.
古代中国天学之科学遗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少著作皆称古代中国有四大发达学科,曰农、医、天、算。这话要看从什么角度上来说了。若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则此四者未可等量齐观。中国古代的农、医二学,直到今天仍未丧失其生命力。古代中国人的农业理论和技术,对今天的农业生产仍有借鉴作用。中医的生命力更是有目共睹。西方的医学,至今仍未成为一门精密科学,因此它还不得进入“科学”之列。1中医当然更未成为精密科学,但有些西医束手的病症,中医却能奏功,故今日中、西医能有旗鼓相当之势。天、算二学在古代中国常连称为“天算”,因为两者关系极为密切。这在西方也是如此。古代西方…  相似文献   
23.
七元甲子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夏、敦煌出土历书中二十八宿纪日连续性的检验,将七元甲子法的行用上推至五代时期,远早于目前学界的估计;同时,文章认为,七元甲子法出现以后,二十八宿纪日逐渐进入历书,成为历注的一部分,并在众多历注内容中地位逐渐提高.通过对七元甲子法起源的分析,作者得出以下结论:"七元甲子法"与九宫配年可能始自唐曹士荔的<符天历>;<符天历>的历首确始于唐显庆五年雨水,而非目前学界普遍认为的该年正月朔;该历的历元、积日算法等内容的编制皆借鉴了<九执历>,其中的某些内容(如"七元甲子法")很可能首先在敦煌、西夏等边地自制历书时被采纳、行用;中原汉地的官方历书在唐后开始逐渐接受<符天历>中的某些内容,最迟至南宋时"七元甲子法"即在官历中固定下来,中国古代传统的具注历因此而逐渐定型.  相似文献   
24.
本文以英国《自然》(Nature)杂志与著名科幻作家H.G.威尔斯相关的丰富文本为主要考察对象,在此基础上对威尔斯及其作品进行科学史研究。主要集中于三方面:从科幻作品参与科学活动的角度出发,对威尔斯科幻小说的书评进行了重点考察;进一步厘清《自然》杂志与科幻的早期历史渊源关系;通过威尔斯的个案,探讨了《自然》杂志在20世纪早期英国学界的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25.
本文通过科学史的考察,探讨科学与正确之间的关系。认为:判断一种学说是不是科学,不是依据它的结论在今天正确与否,而是依据它所用的方法、它所遵循的程序。本文以托勒密、哥白尼天文学说的历史遭遇为例,表明:不能将“科学”与“正确”等同起来。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没有任何模型(以及方案、数据、结论等等)是永恒的,今天被认为“正确”的模型,随时都可能被新的、更“正确”的模型所取代,就如托勒密模型被哥白尼模型所取代,哥白尼模型被开普勒模型所取代一样。  相似文献   
26.
本文结合一系列科幻电影,讨论了如下问题:迄今为止,人类既没有发现外星高等文明存在的证据,也未能提供外星高等文明不存在的证据。恒星际航行在理论上是可能的,但人类目前拥有的技术手段尚不足以实施这种航行。关于时空旅行,文学家和科学家都作了大量浪漫的想象,爱因斯坦1917年著名的引力场方程,是这类想象力的基本温床。不少科学家相信,借助“虫洞”可以进行时间旅行,还能够通往不同的宇宙空间。而一旦人可以回到过去并干预历史,因果律就要受到挑战,欲摆脱因果律的困境,则可求助于“多世界”理论。科幻电影中那些天马行空的艺术想象力,正在对公众发生着重大影响,因而也就很有可能对科学发生影响——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也许现在已经发生了。  相似文献   
27.
几年前 ,我就和几位北京的学术界朋友在讨论“科学文化”究竟是什么、科学史又能在其中起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科学史无疑将在新世纪中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 ,但这个位置很可能将定位于科学文化的大背景之中。科学、文化、科学文化 ,这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确非常复杂。按照 C.P.斯诺的说法 ,把人类知识体系分成两大块 ,科学和人文。科学是一种文化 ,人文也是一种文化——后半句简直象是废话。所谓“科学文化”,原是一个相当开放的概念 ,可以有多种理解 ,比如 :将科学视为文化的一部分 ,将科学本身视为一种文化 ,科学中具有人文功能的那一部…  相似文献   
28.
2007年11月是一段令人感慨的岁月,黄禹锡被认定学术造假500天后,哈佛大学达利教授确认黄氏干细胞株有效,功成名就;再过100天之后,体细胞克隆猴胚胎出笼,"基因鸡尾酒"诱导的千细胞上桌,三项有关生命本质的突破性技术全部被美日科学家尽收囊中,黄禹锡在衡量成败的东西方双重标准中不言放弃.始于2005年底的黄禹锡事件,标志了东西方科学技术共同体,终止了延绵数千年的童贞交流史.开始了政治经济利益博弈下的新一轮交往,极具对当下科技战略、伦理标准和学术规范等科学层面的反思价值.  相似文献   
29.
本文先对1835年纽约《太阳报》制造的月亮骗局的发生过程及其影响进行历史考察,再依据历史文献深入探讨了此事背后的科学渊源,在此基础上对此事进行科学史视角的新解读。作者认为,此事虽然是一次以科学名义设置的骗局,但更重要的却是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当时科学和幻想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