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3篇
  免费   21篇
公路运输   215篇
综合类   161篇
水路运输   177篇
铁路运输   134篇
综合运输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01.
旁靠外输是海洋工程领域常见的作业形式,而浮体之间存在狭窄的间隙会产生复杂的水动力相互干扰。应用三维频域势流理论和阻尼盖模型,对旁靠双浮体系统进行频域计算,然后基于间接时域法开展该旁靠系统运动的时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阻尼盖模型能有效抑制水动力系数异常的共振幅值和改善时延函数的振荡特性。当波峰频率接近间隙水动力峰值频率时形成间隙共振,对时域运动计算结果影响较大。在横浪条件下,旁靠系统会产生较大的横向相对位移,加装防撞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该相对位移。  相似文献   
702.
针对某城市客车减振器支座断裂问题,开展疲劳寿命仿真分析及结构优化设计。优化后的减振器支座局部疲劳寿命得到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703.
为研究大跨度悬索桥竖弯涡振条件下桥上驾驶员的行车视线,首先,基于传统的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理论,引入桥梁涡激力数值模型,自主编制了涡振条件下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程序;其次,以有3个半波的涡振振型为例,借助几何作图法推导了桥面发生涡振时车内驾驶员视线盲区的计算公式;最后,基于已建立的涡振条件下风-车-桥耦合振动分析程序和驾驶员视线盲区的计算公式,以一座发生竖弯涡激共振的大跨度悬索桥为工程背景,分析了车型、车速和入桥时刻对车内驾驶员视觉盲区最大高度、盲区总持时和盲区占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驾驶员盲区最大高度呈现周期性变化,其周期约为车辆前进一个涡振半波长度所需要的时间;车速变化不会影响驾驶员盲区的最大高度,但车辆类型不同则驾驶员目高不同,车内驾驶员目高越低,驾驶员前方视觉盲区最大高度也就越高;车重会进一步增加驾驶员前方视觉盲区的最大高度;车辆入桥时刻对驾驶员盲区总持时的影响很小,但驾驶员盲区总持时随着车速的提高而降低;车辆入桥时刻或车速对驾驶员盲区占比的影响小,而车型则对驾驶员盲区占比的影响显著,其中小轿车驾驶员的盲区占比最高(21%左右),大客车驾驶员的盲区占比最小(12%左右...  相似文献   
704.
针对高速地铁列车通过隧道区间风井扩大段时引起的乘客耳感不适,依托某带隧道风井的地铁线路区间及设计时速120 km的8车编组地铁列车,以ATO运行模式开展实车试验;在确保试验可重复性的基础上,探究列车站间运行时各车厢内外压力变化规律,分析区间风井扩大段引起车内外压力突变的原因。结果表明:车头和车尾先后高速通过风井段时,相当于经历了隧道断面面积先扩大再缩小的变化过程,会形成类似于车头和车尾驶出和进入隧道洞口的物理现象,车头、车尾通过区间风井扩大段会导致车外压力的上升、下降,此时产生的压力突变是导致耳感不适的主要原因;尾车至头车的车外压力正峰值和负峰值全程呈上升趋势,头车和尾车压力变化峰峰值接近,分别为1 617和1 723 Pa,5车压力变化峰峰值最小,为964 Pa;列车通过区间风井扩大段时,车内压力变化幅值受运行速度的影响较大,速度为113 km·h-1时,任意3和1 s内的车内压力变化幅值均超过相应标准中的耳感舒适性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