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公路运输   11篇
综合类   1篇
水路运输   2篇
综合运输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薛成  薛殿海 《世界海运》2003,26(2):49-49,51
对某船艉轴承过度磨损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修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基于荆岳大桥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合料铺装养护的工程实践,总结铺装使用状况、病害类型与成因分析以及养护维修技术,重点对裂缝和坑槽以及大面积维修三类主要病害的维修方案、施工工艺与修复效果进行阐述。结合荆越大桥钢桥面铺装养护工作,对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病害与成因进行论述,介绍了环氧沥青混凝土铺装局部维修技术,为钢桥面环氧沥青混合料铺装养护维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于山区高墩、大跨、变截面弯桥在合龙段施工过程中,由于温差、混凝土收缩、徐变、施工荷载和结构体系转换等因素的影响,给合龙段施工质量带来诸多不利因素,合龙段施工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桥梁标高、线形控制和箱梁内应力的分布;故对桥梁上部悬浇合龙段施工前需制定合理有效的技术方案,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确保合龙段的施工质量,进而保证成桥质量.文章以清连高速公路杜步2号高架桥连续箱梁-连续刚构梁桥的悬臂浇筑合龙段施工作为实例,对预应力变截面连续刚构组合桥合龙段施工控制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4.
山区高速公路隧道穿越特大型溶洞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薛成  高亚军 《隧道建设》2013,33(4):300-304
为解决隧道穿越特大溶洞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难点,保证隧道工程的实体质量,以白须公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溶洞岩体地质状况实施勘测,对岩体的岩层走向和节理分布情况实地调查,根据溶洞的实际状况和收集的数据确定溶洞的处理方案。提出溶洞底部采用桩基处理,在基础上构建承台及支撑墙,溶洞底与隧道结合处采用横向联系梁连接,对溶洞靠隧道一侧的侧壁及顶部围岩采用清理和喷锚加固等处理措施,有效解决了隧道穿越特大溶洞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的交通组织安全需在保证车辆正常通行的状况下,要求不中断交通而采取半封闭或局部车道封闭,安全畅通地进行抢修、临时加固、实施拆除、更换或吊装等施工项目;这将对交通组织和安全保障措施提出更高的要求,对交通安全技术实施方案的实施提出严峻考验.本文通过实践应用,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在高原和平原地区完成相同配比混凝土的制备与养护工作,并结合强度、抗渗性、气孔结构、显微硬度以及扫描电镜与原子力显微镜分析等测试对比研究混凝土性能的差异,从宏观、细观和微观多个角度揭示高原气候条件对混凝土性能与内部结构带来的影响与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高原地区制备且标准养护组混凝土的抗压强度与抗渗性都最优,其次是平原地区制备且标准养护组,高原地区制备且室外自然养护组性能最差;低气压导致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降低和工作性下降;高原标准养护下硬化混凝土含气量最低,平均孔径最小,而高原室外自然养护下硬化混凝土含气量最大,平均孔径最大;高原地区制备的混凝土,在标准养护条件下界面过渡区密实程度最高,结构均匀,其显微硬度最大,而室外自然养护条件下界面过渡区密实程度最差,微裂纹密布,结构粗糙,其显微硬度最小;而高原地区制备且室外自然养护条件下,混凝土气孔结构参数和界面过渡区微结构整体最差,以上原因的综合作用给混凝土力学和抗渗性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总体来讲,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对混凝土性能的负面影响主要源于室外养护条件,而非制备过程。  相似文献   
17.
水泥混凝土路面经过一定年限的运行,面层和基层在重载、超载等因素的影响下受到破坏,加之年久失修,各种病害日益加剧,故改造加固、实施必要的罩面已势在必行;对旧水泥混凝土路面采取补强加固方法,或采取破碎后改变结构性能使旧水泥混凝土保持一定的稳定强度,并在其上加铺沥青混凝土实施罩面,使得原面层具有平整度好、摩阻系数高、行车舒适等优点,也是今后国内水泥混凝士路面改造的趋势.结合施工实践,对水泥混凝土路面综合处治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为解决隧道穿越特大溶洞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难点,保证隧道工程的实体质量,以白须公隧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溶洞岩体地质状况实施勘测,对岩体的岩层走向和节理分布情况实地调查,根据溶洞的实际状况和收集的数据确定溶洞的处理方案.提出溶洞底部采用桩基处理,在基础上构建承台及支撑墙,溶洞底与隧道结合处采用横向联系梁连接,对溶洞靠隧道一侧的侧壁及顶部围岩采用清理和喷锚加固等处理措施,有效解决了隧道穿越特大溶洞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