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2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172篇
综合类   99篇
水路运输   23篇
铁路运输   76篇
综合运输   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71.
工程概况某高速公路路线总长227.715km。本合同段桩号为K864+300~K869+800,全长5.5km,为第16合同段。本工程公路等级为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100Km/h,其它段为80Km/h。路基宽度26m;其中行车道2×2×3.75m,中央分隔带2.0m,硬路肩宽2×3.0m,土路肩2×0.75m,路缘带宽2×0.75m。  相似文献   
372.
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规律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影响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探讨其转移规律,为临床治疗、预后评估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性别、年龄、癌肿部位、大小、累及肠管周径、大体类型、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等临床病理因素,进行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它们与淋巴结转移之间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与其年龄、肿瘤大小、累及肠管周径、大体类型、组织类型、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浸润深度为影响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影响直肠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包括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浸润深度。  相似文献   
373.
目的 改进血管重建,简化手术操作,建立稳定的大鼠原位小肠移植模型.方法 三袖套法行血管重建:供体肠系膜上动脉所带腹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分段由Cuff套管袖套吻合,供体门静脉与受体左肾静脉由Cuff套管袖套吻合.结果共进行移植30例,成功27例,手术成功率90%.供体手术平均耗时(42±5)min,供肠修整耗时(3±1)min,受体手术耗时(65±10)min,热缺血0min,冷缺血(32±3)min,三次套管共耗时(10±1)min,总手术耗时(160±10)min.结论严格保护供肠与应用三袖套法重建血管,有助于快捷地建立简便稳定、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的大鼠节段性原位小肠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374.
目的 探讨内脏脂肪面积(VFA)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195例,收集术前1周内的CT图像资料及临床病理资料,通过软件计算VFA,并分为VFA-H组(n=96)和VFA-L组(n=99),比较不同组别VFA与远期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CT检查结果显示,VFA值(111±62)cm2,体质指数(BMI)与VFA数值呈现正相关(r=0.640,P<0.001);ROC曲线显示,VFA对预测胃癌预后更有价值(AUC=0.703,P<0.001)且优于BMI;胃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Cox回归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长径、TNM分期、VFA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TNMⅢ期、VFA-L是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VFA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以作为胃癌患者术后预后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375.
基于各车站在各时段客流进站速率的协同优化,考虑客流控制和客流承载过程中的各种约束,以列车车厢内客流聚集总风险最低和乘客在车站总等待时间最短为双目标,构建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多车站地铁客流协同控制模型。针对模型的非线性特点,设计基于变邻域搜索的启发式算法进行求解。依托南昌地铁1号线实际客流数据构建算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实施客流协同控制后,研究时段内全部23列列车的满载率均未超过满载率阈值0.5,且客流聚集总风险值较控制前下降65.41%,乘客平均等待时间仅为3.87 min;随着列车最大满载率阈值的增加,乘客的等待时间呈指数下降趋势,而客流聚集风险则呈线性增长;缩短发车间隔时间能够有效降低列车满载率,但列车运行成本也会急剧增加;按实际发车间隔时间(10 min)实施客流协同控制后,所有列车的满载率均低于0.5,客流聚集总风险值下降22.36%,而乘客平均等待时间仅增加0.6 min,验证了模型及算法能更加高效地降低列车满载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