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10篇 |
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99篇 |
综合类 | 80篇 |
水路运输 | 69篇 |
铁路运输 | 58篇 |
综合运输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3篇 |
2022年 | 3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6篇 |
2017年 | 1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4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28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8篇 |
2007年 | 10篇 |
2006年 | 14篇 |
2005年 | 20篇 |
2004年 | 11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9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4篇 |
1999年 | 10篇 |
1998年 | 12篇 |
1997年 | 8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5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电动汽车的生产和制造需要符合相关的标准,并且还要对整车的性能进行测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符合汽车上路的条件。本文主要是将国标要求作为基础来对电动汽车的最高车速、滑行能力、加速性能、制动性能和爬坡能力和能量消耗率和续航里程进行测试,通过实施一定的检测试验方法和配套的相关试验设备来做好检测,并且要对测试的结果进行分析,对电动汽车的运行性能进行进一步的优化,从而推进我国电动汽车行业的更好发展和进步。 相似文献
12.
随着汽车行业的迅猛发展,汽车逐渐走入大众的视野,但因车内温度过高、氧气不足、有害气体浓度过高而导致的中毒窒息事件不断发生,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为了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仿真设计了一款基于单片机的多传感器集成的智能自救报警装置控制系统,该装置利用温度传感器、一氧化碳和氧气浓度检测传感器及人体红外感应传感器采集数据,通过STC89C51单片机进行数据处理与控制,可实现报警提示,并及时降下车窗,确保车内人或动物安全。 相似文献
13.
阐述了非均质材料零件设计优化的数学模型,并采用灵敏度分析以及最速下降法对其各个材料区域的材料性能进行设计优化,得到最佳材料性能参数后,再从非均质材料数据库中找到相应的工程材料,合成满足设计要求的非均质材料零件.该方法为设计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非均质材料零件的材料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4.
针对多模式公交服务质量的差异性,提出一种以TAN贝叶斯网络与支持向量机(SVM)为
基础的多方法组合评价模型,评价各模式公交服务质量,并预测检验了指标优化效应。首先,采 集2015—2018年市区线路、郊区线路、快速公交、定制公交的服务质量调查数据,基于公交方式截
面,使用TAN贝叶斯网络推理得出各因素对乘客满意度的影响能力及潜在影响关系;其次,结合
IPA分析方法,基于时间截面定位分析各模式公交选取指标的服务水平,辨识各模式公交需优化
的主要指标;最后,选取多层感知器(MLP)、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与SVM进行对比,验证
了SVM回归预测的精准度,并采用SVM与OAT方法预测得到各模式公交满意度变化及指标敏
感性,参照因素间潜在的影响关系提出优化方案。结果表明:4种公交模式的服务质量影响关系
网络具有差异性,各模式公交均存在车厢拥挤问题,市区线路的指标优化效果最佳,正效应为
36.4%;市区和郊区线路均应与其他模式公交匹配发车计划,通过缩短乘客候车时长可分别提升
39%、32.2%的乘客满意度;快速公交需提升车辆行驶的稳定性,定制公交需要调整线路规划,减
少乘客乘车总时长,优化为整体服务质量提升带来的正效应分别为42.7%和37.4%。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平阳霉素治疗口腔颌面部静脉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160例确诊的颌面部静脉畸形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80例。分别于瘤腔注射平阳霉素 地塞米松和鱼肝油酸钠。结果注射平阳霉素 地塞米松组总有效率为92.5%,治愈率为80%;注射鱼肝油酸钠组总有效率为62.5%,治愈率为4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平阳霉素 地塞米松局部注射是治疗颌面部静脉畸形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识别确认中国人群中1例新的HLA等位基因。方法使用PCR-SSP和测序为基础的分型技术,分析确认HLA-B*的新等位基因。结果先证者HLA-B位点有一个等位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与已知的HLA等位基因均不同,该基因和B*4812的差异在第3外显子区域的419位碱基A>C,486位碱基C>G,512位碱基G>T。导致116编码子TAC>TCC,编码的氨基酸由酪氨酸(Tyr)变成丝氨酸(Ser),147编码子TGG>TTG,编码的氨基酸由色氨酸(Trp)变成亮氨酸(Leu)。结论该基因为HLA新的等位基因,2005年10月被世界卫生组织HLA因子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HLA-B*4814。 相似文献
18.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