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8篇
综合类   19篇
铁路运输   2篇
综合运输   2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钱大琳 《铁道学报》1996,18(5):14-18
在对重载扩资金运用问题深入理解基础上,研究辅助解决这一问题,基于知识的决策支持系统,分析所涉及知识的类型,特性,设计了适合于重载扩能资金运用决策支持系统的知识子系统。  相似文献   
22.
中国特大城市混合交通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结合中国特大城市交通流的演变过程,深入探讨了我国特大城市混合交通流的形成机理,并针对我国特有的混合交通流现象,提出了特大城市内部客运交通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3.
驾驶人分心状态判别支持向量机模型优化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驾驶人分心状态判别是分心驾驶预警系统的重要基础.建立以径向基为核函数的 驾驶人分心状态判别SVM模型,采用遗传算法(GA)优化SVM模型惩罚参数C和核函数参数 g,并利用模拟驾驶器实验平台采集的驾驶绩效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采用GASVM 模型能够准确识别自由流和拥挤流场景下驾驶人分心状态,判别精度分别为94.5%和 96.3%.与决策树C4.5 和交叉验证(CV)-SVM对比表明,GA-SVM在准确率、精准率、召回率和 F1值等模型性能方面均优于其他2 种方法.本文建立的模型能够有效地判别驾驶人分心状态, 可为驾驶人分心预警系统和分心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4.
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城市交通共用信息服务平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ITS发展对综合利用交通信息的需要,提出基于数据仓库技术的城市交通共用信息服务平台的设想;在系统分析城市交通系统的基础上,结合ITS未来发展框架,明确了城市共用信息服务平台的目标,研究该平台应具有的功能,分析了为达到系统目标的共用信息有服务平台结构。  相似文献   
25.
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交通管理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提出了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交通管理系统,将交通管理系统与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多智能体技术相结合,即通过多个智能体有机构成多智能体系统,利用各个智能体之间的协商与合作来辅助实现智能化的交通管理系统,从而提高交通管理部门的管理效率,降低由于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论述了多智能体系统的原理,基于多智能体技术的交通管理系统的结构框架及其优势。  相似文献   
26.
运用概率统计、混沌时间序列中小样本数据方法,分析了干扰对混合交通流速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不影响交通速度的随机性,但是会降低混合交通的速度,而自行车群的干扰对机动车运行速度的影响大于单辆自行车,并且机动车车头时距在自行车周期性干扰下,对运行特性将由随机性变为混沌特性;接着从微观角度提出了干扰的计算方法。这些研究结论将为科学地进行交通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7.
本主要论述了随着ITS的发展,基于ITS的城市公交系统服务质量发展的必要性,简要介绍了一些典型国外先进的公交服务系统,并探讨了基于ITS的城市公交系统服务质量的发展,以及我国发展城市公交服务质量所面临有待解决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8.
在分析右转机动车冲突类型的基础上,通过仿真方法得出右转机动车平均延误随机非流量的增大跳跃增加以及在跳跃点处机非流量呈线性关系。分别改变交叉口绿信比和非机动车道宽度此线性关系仍然存在。以跳跃发生点处的曲线作为交通控制的临界条件,提出滞后放行时间的计算方法,结合实际交叉口进行仿真验证,得出临界流量条件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29.
根据生存分析中的加速失效时间模型,对通勤者上班出发时刻选择行为进行研究分析.利用调查数据,建立了小汽车通勤者上班出发时刻选择的Weibull加速失效时间模型,得到了性别、年龄、家庭收入、单位上班时间和出行距离等是影响通勤者上班出发时刻选择的主要因素.结论表明模型的预测误差主要集中在10 min以内,模型的适用性和准确性较好,解决了Cox比例风险模型不能直接预测通勤者出发时刻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我国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随着交通运输重要地位的日益突显,现实社会对交通运输提出了更高、更多的需求,交通运输已经面临需要合理配置、优化的阶段,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是我同大力发展经济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