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为解决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大数据应用所带来的车载网络容量需求,满足智能网联汽车的技术开发要求,车载以太网(Ethernet)技术开始进入各车载信息娱乐系统(IVI)制造商的视野,并逐渐广泛应用于信息领域、互联领域、自动驾驶领域。相比于传统总线技术,车载以太网技术可以提供更大带宽、支持更多的应用层协议,是未来整车网络架构设计的趋势。通过红旗某品牌车型的实际设计案例,描述了基于车载以太网的拓扑设计、协议设计和仿真设计,实现整车Ethernet/CAN/LIN混合网络的设计和路由,经仿真证明该设计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地铁车站附属工程高程爬升段受施工工期、地面空间不足、既有接驳等条件制约需采用仰挖法施工。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仰挖施工沉降规律及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际案例进行仰挖与俯挖实测分析和数值分析对比研究探索沉降规律。研究表明:①拱部为砂性土时,87.3%的测点沉降量在3~60 mm之间,拱部为黏性土时,59.2%的测点沉降量在3~30 mm,拱部为卵石层时,测点分布离散;②关于沉降槽宽度,黏性土≈砂性土>卵石,黏性土与砂性土沉降槽宽度约为出入口或通道宽度的3倍,卵石沉降槽宽度与出入口或通道宽度相近;③仰挖施工最大沉降量比俯挖施工多大约75%,仰挖施工最大沉降发生于爬坡段约1/2处,而俯挖施工最大沉降更接近于埋深最小处。研究结论可用于初步判断仰挖施工沉降量范围、沉降控制最不利部位。 相似文献
13.
液压破碎锤系统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液压破碎锤的动态性能,以YC70型液压破碎锤为研究对象,在系统分析其工作原理的基础上,建立了液压破碎锤的非线性数学模型,利用编制的仿真程序进行计算,并将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仿真结果与实测结果的误差在2%以内,从而验证了数学模型与仿真程序的准确性;液压破碎锤工作过程中,冲击活塞始终处于剧烈的变速运动状态,其加速度可达623.9 m.s-2,最大速度可达7 688 mm.s-1;换向阀亦处于高频换向状态,换向阀芯在运动过程中受力有较大波动,而且2个极限位置与阀体有较强烈的冲撞,但对位移影响不明显,也即对上腔所控液压油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4.
受地质水文等影响,隧道围岩力学参数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可变性及不确定性,围岩力学参数的快速、准确选取,对隧道开挖、支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隧道施工过程中围岩力学参数的动态辨识为施工前采用超前地质预报获取围岩等级指导施工,在开挖过程中通过经验强度准则快速得到岩体力学参数,是对超前地质预报的一个补充与修正,而开挖后采用反分析法及数值计算通过与实际量测数据对比,是对开挖过程中确定的参数的验证.通过围岩力学参数的地质预报-经验准则判断-数值模拟反分析的循环,形成动态辨识体系,做到隧道工程的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通过湖南龙永高速特长分离式茅坪隧道的实践,验证了围岩力学参数动态辨识方法的可靠性、正确性及便捷性,对地质复杂多变的长隧道设计施工有着 、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了延长乡村道路的使用寿命,防止早期破坏,研究了路面破坏产生的原因.从乡村道路破坏的机理入手,结合相关施工规范,提出相应的措施以防止破坏进一步加剧.结果表明:水泥混凝土路面早期破坏主要是由路基和基层的不稳定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17.
18.
宜宾临港长江公铁大桥主桥为主跨522 m的公铁同层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主桥钢箱梁宽63.9 m、高5 m,节段最大重量519.6 t。钢箱梁采用分部件加工、节段整体制作、场内预拼装方案制造。南岸钢箱梁采用边跨顶推+中跨单悬臂施工;北岸钢箱梁采用边跨存梁+双悬臂施工;中跨合龙段采用配切+顶推合龙。采用钢箱梁顶板与底板单元两拼工艺、钢箱梁锚固块体多工序组拼、预设反变形量的长线法总拼等制造技术,有效解决了超宽钢箱梁焊接变形量大的问题,大大提高了钢箱梁制造精度;南岸边跨钢箱梁利用中跨侧来梁进行顶推施工,解决了边跨运梁、吊梁施工难的问题,且避免了占用既有道路;北岸边跨钢箱梁利用枯水期预先存梁,解决了浅滩区钢箱梁施工受季节性水文影响大的问题,为双悬臂施工提供了先决条件;中跨合龙段采用现场配切+顶推施工,实现主跨钢箱梁精确合龙。 相似文献
19.
20.
吹填土是用挖(吸)泥船通过泥浆泵和管道将含有大量水分的泥沙输送到海(江、河、湖)岸等指定区域而形成的沉积土,吹填土一般具有容重小、孔隙比大、含水量高、颗粒很细、固结性能差等特点。曹妃甸地区利用港池疏浚土完成吹填造地面积约200km2,为尽快满足施工设备进场条件要求,缩短沉积固结时间,使吹填土尽快形成具有一定承载力的地基,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曹妃甸地区吹填土地基主要以细颗粒土和混合土为主,采用固化法处理吹填土地基在时间上具有较大优势,通过对现场不同地块进行吹填土地基处理试验,从而确定更加经济可行的掺拌比例和深度,并提出提高生石灰加固地基效果和节约生石灰用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