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通过CFG桩复合地基的大型室内模型试验,研究褥垫层厚度、桩长、桩间距对CFG桩复合地基沉降和桩土应力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复合地基的CFG桩存在扩径现象,且从下至上扩径现象越明显;褥垫层越薄,桩分担荷载越大,桩间土荷载分担比越小;随着褥垫层厚度的增加,桩承担荷载增长趋势变缓,故为充分发挥桩的承载作用,建议合理褥垫层的厚度为20~30cm;在外荷载一定的情况下,桩土应力比随桩长和桩间距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进行复合地基桩间距的设计时,不仅要保证复合地基承载力满足设计要求,而且还要保证加固后地基土的工后沉降量满足规范要求,同时还应充分考虑打桩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2.
研究目的:在铁路工程项目的建设中,存在着各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即风险因素,而软土地区尤其如此。铁路工程项目建设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对该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风险的识别、评价以及能否根据评价结果采取正确的处理措施,即对工程项目进行风险管理。研究结论:提出识别软土地区铁路路基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事件以及催生各风险事件发生的相关风险因素的技术路线;运用专家评分与层次分析(AHP)方法对软土地区铁路路基风险因素进行量化评估;同时利用理正软件,对竖向排水固结地基和粒料桩、加固土桩复合地基的软土地区铁路路基风险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找出设计阶段对铁路路基工后沉降和稳定性影响较大的因素,最后针对软土地区铁路路基提出风险预防与管理的步骤与方法。 相似文献
43.
遂渝线无砟轨道桩-网结构路基及其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为实现无砟轨道铁路路基严格工后沉降的控制,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首次采用了桩-网结构路基方案,其工作机理及其承载特性需要研究。研究方法:采用数值计算分析、离心模型试验、室内循环加载动态模型试验、现场实验等方法对无砟轨道桩-网结构路基承载特性、工作机理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基于试验研究研究成果,就桩-网结构路基定义、工作原理、设计技术进行了讨论。研究结果:基于试验研究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了桩-网结构路基定义、工作原理、设计技术。研究结论:桩-网结构路基具有竖向沉降变形小、变形稳定时间短的突出优点。桩-网结构可用于无砟轨道铁路深厚软弱地基加固、已建土质路堤的加固、无砟轨道道岔区等特殊地基加固。 相似文献
44.
45.
46.
本文针对山区客运专线难以完全避免的桥与桥、桥与隧、隧与隧之间短路基问题,运用车辆与线路耦合作用的动力学仿真分析方法,研究了桥隧间短路基不同路基长度、不同路基参数对不同行车速度条件下车辆运行舒适性的影响,并在遂渝线200km/h速度综合试验段进行了相关的动力学响应测试,初步掌握了桥隧间短路基的动力学特性,并提出了相应的路基设计参数建议。 相似文献
47.
青藏高原东缘进藏高等级道路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随着国家"十二五"西部深度开发战略的实施,从青藏高原东缘进藏的高等级道路建设已开始分步启动,有关全线控制性问题与相应关键技术的研究急待开展.介绍了青藏高原东缘进藏交通廊道的概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横跨南北平行岭谷地形的选线设计、海洋性山谷冰川的长程威胁、过断层蠕滑变形带的线路工程设计等我国高等级道路兴建遇到的新问题.最后,以鲜水河方案为例,提出了个体工程布置采用简易工程减少工程损失,方案比选采用期望年换算工程运营费的地震风险调控程式;针对深切峡谷沿河线沟谷灾害链风险,建议采用沿河线走高位的风险绕避策略,从而建立了基于选线设计宏观决策层面的特大灾害风险调控策略框架,可供东缘进藏髙等级道路建设以及康定至林芝段的方案论证参考. 相似文献
48.
对高速铁路以桥代路条件及其决策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从路基工程沉降控制、地基条件、节约土地、工程造价、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 ,结合多种相关工程投资数值分析 ,研究了高速铁路以桥代路条件及合理桥路分界高度选择原则 ,并给出了不同情况下的合理路桥分界高度建议值。 相似文献
49.
50.
客运专线无砟轨道桩-板结构路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为实现无砟轨道铁路严格的路基工后沉降控制,遂渝线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首次采用了桩-板结构路基方案,其工作机理、承载及动力特性需要研究.研究结论:桩-板结构路基是无砟轨道铁路一种新的路基结构形式,其承载特性和动力性能良好,且具有较好的经济性,适用于新建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中的工程地质条件复杂的低路堤和路堑地段以及两桥(隧)之间短路基、道岔区路基等特殊地段软弱地基加固,同时也可用于已建路堤的补强加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