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0篇
公路运输   26篇
综合类   13篇
铁路运输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大连普湾十六号路跨海大桥为五孔连续不等跨、中承式钢箱提篮拱桥,拱轴线内倾9°。介绍了该桥拱肋架设拼装工艺及在拱肋安装过程中施工控制的内容和成果,可对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广东金马大桥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横跨广东西江的金马大桥是一座独塔斜拉桥与两侧刚构相连的混凝土协作体系桥梁。本文用于空间迭代法对这种新颖结构的动力特性进行计算,根据反应谱理论分析该桥的抗震性能,并利用经验公式和节段模型试验分析大桥的抗风性能。结果表明,尽管本桥采用边主梁式的抗扭能力较差的主梁截面,但是本桥的抗震抗风能力是有保证的。  相似文献   
13.
合龙段施工是斜拉桥主体施工的关键,文章介绍沈阳市公和斜拉桥所采用的刚性支架合龙施工方案,并对结构在合龙过程中的受力进行了详尽的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一般有限无理论,考虑连续质量惯性力的影响,引入局部动位移修正项,推导了在任意荷载激励下梁单元的局部效应修正公式,并对斜拉桥结构在任意载荷激励下进行动力响应计算。计算结果表明,梁、塔单元的剪力修正项在考虑局部效应时与一般有限无方法存在较大误差,特别是塔单元的剪力修正值尤为显著。而对于索单元的动内力计算几乎没有影响,这与实际情况相符。在进行大型复杂结构的动力响应分析时,通过考虑局部效应,可以获得较为精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张哲  黄才良等 《桥梁建设》2001,(6):18-20,37
金马大桥是一座斜拉桥与T构的协作体系结构,斜拉桥的主梁采用梁板结构而T采用箱形截面。两种不同截面形式的连接是否合理成为该种结构体系是否可行的关键。对接头部位的构造进行了分析,提出一种合理的接头构造形式并对其受力做了分析,采用了有限元法与光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证明了接头受力的合理性,为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针对目前城市桥梁通常采用的独柱墩连续梁桥的受力和结构设计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提出了2跨T形刚构桥梁结构形式,并对2种桥梁结构形式在构造和抗震性能方面的特点进行了对比.在构造方面,与连续粱桥相比,独柱墩T形刚构桥通过墩梁固结节省了支座,简化了伸缩缝的构造,增加了桥梁的横向稳定性,减小了横梁的受力.利用反应谱方法,推导了墩底固结等截面情况下T形刚构和连续粱桥简化模型的地震力和桥墩弯矩的解析表达式,并给出了不同周期范围内的2种体系地震反应的比较结果.采用桥梁的整体有限元模型,考虑桩土相互作用,对实桥进行了地震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T形刚构采用墩梁固结能够显著降低地震力作用下桥墩和桩基的弯矩,提高了桥粱的抗震能力,简化了抗震构造.  相似文献   
17.
钢箱拱桥在施工结束后拱肋的拱轴线线形与设计拱轴线线形的差值体现了安装精度的高低,温度作用对成桥拱轴线线形影响较大。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温度与设计温度不一致所导致的体系温差以及太阳光照射所导致的日照温差对各吊装节段控制点坐标的影响值的计算,提出温度作用下节段吊装控制点坐标误差的修正方法,可提高拱肋的安装精度。  相似文献   
18.
金马大桥斜拉桥与刚构桥接头部位构造及受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马大桥是一座斜拉桥与T构的协作体系结构,斜拉桥的主梁采用梁板结构而T构采用箱形截面.两种不同截面形式的连接是否合理成为该种结构体系是否可行的关键.对接头部位的构造进行了分析,提出一种合理的接头构造形式并对其受力做了分析,采用了有限元法与光弹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证明了接头受力的合理性,为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公和斜拉桥设计与施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公和斜拉桥为双层单索面独塔混凝土斜拉桥,跨径114m+120m,桥梁全长236m,采用滑动模架法施工。介绍了该桥的总体布置、结构设计、施工和施工监控的要点。  相似文献   
20.
自锚式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梁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斜拉桥和自锚式悬索桥相互协作,形成一种新型的协作体系,该体系适合于大跨径桥梁。本文以大连庄河建设大桥为背景,介绍了该体系桥梁的设计构思,分析了该体系静力、动力特性,并阐述了吊索疲劳问题,为斜拉—悬索协作体系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