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43篇 |
免费 | 118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391篇 |
综合类 | 578篇 |
水路运输 | 310篇 |
铁路运输 | 231篇 |
综合运输 | 5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篇 |
2023年 | 11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84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22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25篇 |
2015年 | 54篇 |
2014年 | 78篇 |
2013年 | 103篇 |
2012年 | 124篇 |
2011年 | 113篇 |
2010年 | 136篇 |
2009年 | 117篇 |
2008年 | 126篇 |
2007年 | 112篇 |
2006年 | 82篇 |
2005年 | 71篇 |
2004年 | 44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8篇 |
2000年 | 14篇 |
199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92.
工业锅炉汽包水位的控制是一个大滞后非线性的控制问题,比较复杂。宜采用模糊控制。然而,模糊矩阵的计算和解模糊都十分烦琐。本文使用面向工程和科学计算的交互式计算机软件MAT-LAB的模糊推理系统工具箱,设计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用SIMULINK模块对系统进行仿真,实现系统的优化设计,有效地解决了模糊控制中的难题,大大提高了设计人员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3.
94.
95.
介绍了舰船防污染领域中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灰水处理技术、油污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对现有船舶污水处理装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船舶污水处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6.
97.
以深圳地铁内支撑体系下的装配式车站为工程背景,研究车站预制中板梁柱设计的关键技术:中板设计需同时满足基坑支撑的受力转换及车站流水拼装的工艺要求;中板设计需满足吊装、拼装、基坑受力转换、正常使用等工况的受力要求;中板设计需满足楼梯及扶梯开洞的受力需求。针对以上问题,研究车站采用预制+叠合型式中板结构的流水拼装步序,对拼装步序中围护、中板结构受力及变形进行分析;通过采用预制+叠合结构型式的中板结构以满足施工阶段和使用阶段的受力要求;针对中板开设大孔洞的设计难点,通过孔内设置型钢支撑来满足拼装及基坑受力转换的需求,车站拼装完成后在孔边现浇纵横梁、叠合层等形成孔边加强结构,然后切除孔内型钢支撑形成永久开孔;并通过设置抗剪连接、叠合层、纵横梁体系等措施满足开孔受力需要。预制中板的设计措施研究,实现了地铁车站的全断面装配,进一步提高了地铁车站的装配率及流水拼装的工效。 相似文献
98.
基于某城市地铁的异型盾构隧道,采用实际场地传递函数标定数值模型的方法,对异型盾构隧道地铁振动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异型盾构隧道埋深增加量与Z振级衰减量不是线性关系;单从地铁环境振动控制角度而言,存在1个最佳经济埋深,本算例的最佳经济埋深为15~20 m;地铁列车运行引起的80 Hz以上频段的振动衰减非常快,传至... 相似文献
99.
新线牵引能耗预测可用以辅助线路的规划设计及列车选型,进而实现牵引节能.地铁新线牵引能耗受线路条件、列车属性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传统的仿真方法简化多种参数,而大数据预测方法忽略列车物理运动过程,均难以保证新线牵引能耗的预测效果.因此,提出一种将列车运行仿真与支持向量回归(SVR)相结合的组合预测方法预测地铁新线牵引能耗,并采用交叉验证方法及遗传算法对SVR参数进行寻优.研究结果表明:仿真与SVR相结合的组合预测方法优于单一预测方法,在95%的置信水平下,地铁新线牵引能耗预测精度可达90%. 相似文献
100.
城市轨道交通是很多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骨干,对其进行车站内火灾事故的仿真研究十分必要,以往既有行人模型研究主要采用微观仿真方法。基于广泛应用的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以及智能体(Agent)模型,实现高真实度的行人紧急疏散仿真;并通过整合研究成果,开发VR疏散仿真系统。采用Revit软件工具进行BIM建模,将完成后的BIM模型载入VR引擎Unity3D中,在Unity内完成BIM与VR的对接工作,实现外部VR设备对接,为BIM模型快速VR化提供技术支持,节省建模工作量;通过对国内外相关规范的对比分析,在VR场景内实现虚拟火灾情景,设置不同的火灾工况与模式;对行人进行类别划分与参数赋予,结合C#编程与有限状态机原理,实现Agent根据环境条件自主进行状态切换,并进行相应的行为;开发VR疏散仿真系统,并针对实际工程问题进行系统案例应用。结合BIM、VR技术的诸多优点,并通过Agent模型构建,实现更加逼真的行人疏散仿真,开发出的VR系统在科研与工程应用领域也能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