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1篇 |
免费 | 8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200篇 |
综合类 | 224篇 |
水路运输 | 244篇 |
铁路运输 | 100篇 |
综合运输 | 1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20篇 |
2022年 | 36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38篇 |
2019年 | 34篇 |
2018年 | 30篇 |
2017年 | 24篇 |
2016年 | 20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46篇 |
2013年 | 47篇 |
2012年 | 69篇 |
2011年 | 48篇 |
2010年 | 41篇 |
2009年 | 37篇 |
2008年 | 51篇 |
2007年 | 30篇 |
2006年 | 39篇 |
2005年 | 24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5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8篇 |
1999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开始出现环路,路网密度不断增大,由此产生两点之间车辆行驶的多路径识别问题,是高速公路联网收费及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度优先搜索算法搜索出需要在交通网络中添加标识站的路段,把交通网络网状结构图转化为支撑树树状结构图,从而实现多路径的识别。 相似文献
62.
结合一座大跨系杆拱桥实例,分析了不同减隔震支座参数对系杆拱桥减震性能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支座的球心距越大,减震效果越好.支座的摩擦系数越大,减震效果表现为先减小后变大的趋势,摩擦系数取0.02~0.03时,支座位移和墩台剪力达到最好的减震效果.但是支座参数的不同对承台底剪力总体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63.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得以顺利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大力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并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实现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达到高职院校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目的重要保... 相似文献
64.
65.
随着我国公路沥青路面维修养护量不断增加,再生利用旧沥青混凝土,不仅能够节约大量的原材料,同时有利于处理废料、保护环境。该文简要介绍对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再利用情况,以及公路工程的柔性下基层乳化沥青冷再生混合料的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6.
基于车车通信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控制系统折返能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车折返过程是影响列车折返能力的关键因素.以基于车地通信的传统列车控制系统为比较对象,阐述了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的显著优点.结合实际车站情况,在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模式下,仿真计算了采用不同列车控制系统时的列车折返能力.仿真结果显示,采用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时列车折返能力明显更优. 相似文献
67.
张二;闵少松;滑林;刘聪;陈国涛 《中国舰船研究》2025,20(2):329-334
目的为分析双曲旋转薄壳的弯曲特性,基于欧拉−伯努利梁理论,将双曲旋转薄壳弯曲这一复杂的二维力学问题简化为一维壳带梁弯曲问题。方法通过分析壳带梁受力及变形特点,建立结构力学模型;结合板壳弹性变形的物理方程以及单跨梁复杂弯曲微分方程,建立双曲旋转薄壳弯曲微分方程;选取跨中中面环向应力这一耐压结构常用的标志性应力,提出典型的应力计算经验公式;基于ANSYS开展双曲旋转薄壳弯曲问题仿真,验证典型应力计算公式的准确性。结果结果显示,所提跨中中面环向应力计算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与数值仿真结果间的误差约为2.3%,表明该公式在预报典型应力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验证了所提双曲旋转薄壳弯曲问题理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结论所提方法可为类似结构的设计与优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8.
现有道路交通事故统计分析技术存在数据项缺失、方法单一、实战应用性弱等问题,很难为公安交管部门提供针对性的辅助指导。基于深圳市2014—2016年交通事故数据,采用Apriori关联分析算法、贝叶斯理论以及模糊聚类等大数据挖掘方法,探索性地提出道路交通数据缺失数据项填补、事故伤亡特征因子甄别以及事故危险性分类评价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提高道路交通事故数据完整性和事故伤亡特征因子甄别准确性,以及量化交通事故危险度评价。研究方法和结果可辅助公安交管部门开展道路交通事故预防和交通安全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9.
车辆跟驰行为受前导车和道路环境等的影响,将车辆抽象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于分子动力学构建相互作用势函数,建立基于相互作用势函数的分子跟驰模型.采集试验路段不同点位的交通流样本,从视频中获得所需数据,并对加速度波动特性进行分析.将车辆运行状态分为常态行驶,起动加速和减速停车3种,根据实测交通数据对3种车辆运行状态进行模型参数标定,同时对分子跟驰模型进行稳定性分析验证,结果表明,相对于经典GM模型,分子跟驰模型稳定性更好,对实际交通状态拟合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