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8篇
  免费   104篇
公路运输   546篇
综合类   1089篇
水路运输   1028篇
铁路运输   232篇
综合运输   41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90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364篇
  2017年   319篇
  2016年   267篇
  2015年   57篇
  2014年   67篇
  2013年   82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303篇
  2010年   314篇
  2009年   131篇
  2008年   284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113篇
  2004年   62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61.
Fixed-rail metro (or ‘subway’) infrastructure is generally unable to provide access to all parts of the city grid. Consequently, feeder bus lines are an integral component of urban mass transit systems. While passengers prefer a seamless transfer between these two distinct transportation services, each service’s operations are subject to a different set of factors that contribute to metro-bus transfer delay. Previous attempts to understand transfer delay were limited by the availability of tools to measure the time and cost associated with passengers’ transfer experience. This paper uses data from smart card systems, an emerging technology that automatically collects passenger trip data, to understand transfer delay. The primary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use smart card data to derive a reproducible methodology that isolates high priority transfer points between the metro system and its feeder-bus systems. The paper outlines a methodology to identify transfer transactions in the smart card dataset, estimate bus headways without the aid of geographic location information, estimate three components of the total transfer time (walking time, waiting time, and delay time), and isolate high-priority transfer pairs. The paper uses smart card data from Nanjing, China as a case study. The results isolate eight high priority metro-bus transfer pairs in the Nanjing metro system and finally, offers several targeted measures to improve transfer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62.
卫星探测舰船能力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多颗卫星联合对舰船目标观测活动中的探测能力问题,研究对其量化描述方式并进行仿真。综合运用运动仿真、概率论、连续马尔科夫链和蒙特卡罗法等方法对卫星探测舰船活动各阶段建立相应的模型,并结合数学函数提出多星联合探测能力量化指标。以某作战想定为背景,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出结论。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解决多星联合观测舰船目标问题,并且该研究成果对航天装备效能评估和装备体系发展规划论证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3.
在系统分析舰艇生存能力评估要素的基础上,针对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信息难以量化处理的特点,将灰色系统理论与层次分析法相结合,并运用这种灰色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舰船灵敏性的评估模型。举出实例说明了利用所建模型进行量化评估的过程,说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4.
吴乔  肖仕宝  齐越 《水运工程》2019,(11):29-35
绿色设计理念在工业产品和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但在填海工程中应用较少。科伦坡港口城项目是位于"一带一路"关键节点国家斯里兰卡的大型人工岛填海工程,在该项目中以"安全""节能""生态"的绿色设计理念为指引,充分结合环境评估与工程研究,完成了工程选址、总体平面布置优化、优化运河布置,通过功能分析采用低窄堤顶式防波堤,在施工中根据现场情况及时变更设计方案,达到了节约、经济、保护环境的目的。施工中通过详细的环境监测证明绿色设计的效果达到了预期,取得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65.
物流的转型--供应链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与物流相比,供应链管理更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对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6.
沿海港口煤炭专业化运输系统适应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全国煤炭生产消费及调运情况,分析北方煤炭下水港布局、后方铁路通道规划建设及煤炭下水趋势对专业化煤炭下水港未来发展的影响,研究南方煤炭接卸港码头布局、外贸进口煤炭和煤炭中转基地建设及接卸港发展趋势对接卸港布局及建设的影响,对全国沿海港口煤炭专业化运输系统分区域、分结构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并提出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7.
以安全事故频发的客滚码头前沿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提出通过将该区域进行精细化布置以及合理交通组织的方式,提高码头前沿作业的安全性与便捷性。为获得区域行人密度、在港时间、行走距离及卸船作业时间等评价指标,建立客滚码头前沿作业系统微观仿真模型。并以某客滚码头泊位为例,分析码头前沿功能区布置及交通组织方案对客滚码头前沿作业评价指标的影响,并给出推荐方案。实例证明,客滚码头前沿功能区精细化布置及合理交通组织有利于减少安全事故,并提升前沿作业便捷性。  相似文献   
168.
邢跃  陈大同 《水运工程》2017,(S2):66-69
针对浅滩吹填工程中因吹距远、水深较浅等工况条件限制,绞吸船难以在施工效率、进度、成本等方面发挥自身优势的问题,以北海铁山港的陆域吹填施工为例,通过对小型吹沙船联合施工可行性的研究及实践,得出八爪船-皮带船联合施工适合浅滩吹填的结论,并介绍联合施工的工法、工序及重难点控制。  相似文献   
169.
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IPMSM)由于其优良的转矩特性和宽广的调速范围而广泛运用于电动汽车电驱系统。与表贴式永磁同步电机(SMPSM)不同,IPMSM转子具有强烈的凸极效应。因此其控制方式相较表贴式更为复杂,需要更加精确的电机数学模型。但是由于饱和效应和交叉耦合,电感参数会随运行工况变化而发生变化,从而影响系统控制精度,所以能够实时掌握内置式永磁同步电机电感参数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采用模型参考自适应算法(MRAS)实现IPMSM电感参数在线辨识,运用Runge Kutta离散化方法建立可调模型,依据Popov超稳定性定理推导出自适应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MRAS的在线参数辨识算法可以准确、实时地辨识出IPMSM的交、直轴电感。  相似文献   
170.
宁武  李君  宣国祥  郭超  黄岳 《水运工程》2017,(10):154-159
红花二线船闸是广西西江黄金水道首批重点建设项目,是提升柳江及西江通航能力、实现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重要工程,其闸室规模与三峡船闸一致、工作水头近20 m、输水能量巨大。结合工程特点,选择了闸底长廊道侧支孔输水系统,设计了输水系统具体布置,并提出采用汇合廊道改善单边阀门运行输水流态的措施。通过比尺为1∶30的物理模型试验,对不同阀门运行工况下输水系统水力特性、闸室船舶停泊条件、进出水口水流条件等开展研究,推荐了使水力指标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的阀门开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