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5篇
  免费   220篇
公路运输   1136篇
综合类   1002篇
水路运输   805篇
铁路运输   582篇
综合运输   12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128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01篇
  2019年   71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45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172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245篇
  2011年   224篇
  2010年   285篇
  2009年   275篇
  2008年   235篇
  2007年   323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56篇
  2004年   86篇
  2003年   46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921.
为明确下台阶含仰拱一次开挖工法仰拱早期的受力状态并制定相应的强度控制标准,以中条山隧道为依托工程,利用数值分析、位移-荷载反演等方法对仰拱早期在外荷载作用下的受力进行分析。下台阶含仰拱一次开挖工法中,仰拱随下台阶同步开挖,由于工法的特殊性,仰拱施作约2 h后会承受来自围岩变形、挖机及覆土自重产生的荷载。分析发现: 3个部分荷载中围岩变形压力对仰拱早期受力影响最大,围岩变形作用下最大压应力产生于仰拱拱脚位置,上填覆土及扒碴机械重力作用会减小拱脚压应力,增大拱底压应力。多种外荷载共同作用时,仰拱压应力分布形态为“W”型,最大压应力产生于拱底,为0.14 MPa。考虑预留一定安全储备的情况下,该工法仰拱施作2 h时的抗压强度控制标准可按0.2 MPa进行设计。与传统台阶法仰拱早期受力特性对比,结果证明了一次开挖工法仰拱施作采用早高强混凝土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22.
A new method is proposed for the solution of the vertical vehicle–track interaction including a separation between wheel and rail. The vehicle is modelled as a multi-body system using rigid bodies, and the track is treated as a three-layer beam model in which the rail is considered as an Euler-Bernoulli beam and both the sleepers and the ballast are represented by lumped masses. A linear complementarity formulation is directly established using a combination of the wheel–rail normal contact condition and the generalised-α method. This linear complementarity problem is solved using the Lemke algorithm, and the wheel–rail contact force can be obtained. Then the dynamic responses of the vehicle and the track are solved without iteration based on the generalised-α method. The same equations of motion for the vehicle and track are adopted at the different wheel–rail contact situations. This method can remove some restrictions, that is, time-dependent mass, damping and stiffness matrices of the coupled system, multiple equations of motion for the different contact situations and the effect of the contact stiffness. Numerical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effective for simulating the vehicle–track interaction including a separation between wheel and rail.  相似文献   
923.
为了研究镶圈和内冷油腔对活塞可靠性的影响,对同一型号、不同结构的带镶圈活塞进行模拟计算分析。首先对标定工况下的镶圈活塞进行硬度塞测温试验,作为温度场模拟计算的约束条件;然后考虑温度、燃烧压力、惯性力等因素影响进行热机耦合计算,得到活塞关键位置的变形、应力等结果;最后,使用疲劳分析软件计算活塞的高周疲劳。通过对比发现,镶圈内冷一体活塞一环槽根部温度分别比镶圈活塞和镶圈内冷活塞低6.5%,16%,其热应力分别降低了33%,15%,机械应力分别降低了31%,11%。结果表明,镶圈内冷一体结构的应用,有效避免了应力集中现象,既可以有效降低活塞头部热负荷和机械负荷,同时也能增强环槽的耐磨性,延长环槽下侧面的寿命。  相似文献   
924.
三体船构型复杂,主体与侧体间的兴波干扰影响因素较多,很难通过理论方法对其阻力性能进行准确预报。采用软件STAR-CCM+模拟三体船周围粘性流场,对一艘三体船模进行数值计算。计算中进行了侧体、主体以及三体船9种不同侧体布局详细模拟,求出了侧体与主体间的兴波干扰值,得到较佳的布局方案。通过计算结果与模型试验对比分析,验证了计算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25.
通过在加筋挡土墙筋带末端设置锚碇块,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预制混凝土面板锚碇式加筋挡土墙,并结合欧美规范提出车辆荷载撞击极限状况下的结构验算方法。将国内外规范进行对比,指出国内外加筋挡土墙规范的不同之处。实际工程应用表明,该新型预制混凝土面板锚碇式加筋挡土墙结构更优、用料更省,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26.
大体积混凝土内部温度场与裂缝息息相关,混凝土导热系数是分析温度场最重要的参数。调研了导热系数试验方法,包括:圆柱体法、防护热板法、热流计法,各种方法测得的导热系数介于0.37~3.99 W(m·K)。根据安仁铺船闸输水廊道侧墙混凝土温度监测结果,将混凝土构件简化为圆柱体进行导热系数计算,得到混凝土整体的导热系数为0.23 W(m·K)。利用计算得到的导热系数进行有限元模拟,计算结果与实际监测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927.
对某抽水蓄能电站侧式进/出水口进行三维数值模拟,发现原体型存在不利水流现象。通过将扩散段底板坡度6%调整为2%,得到优化体型,以期望满足水力学要求。优化体型计算结果表明,减小扩散段底板坡度对进/出水口的水流流态、拦污栅断面的流速分布和不均匀系数、进出水口的水头损失等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928.
20世纪,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使得繁琐、严格的兵棋规则可以在计算机中处理,冯·莱斯威茨父子发明的兵棋迎来了新的春天。论文首先从战斗力度量、战斗结果裁判两方面详细分析了兵棋推演与其它战争分析方法的联系,并总结了兵棋推演应用于战争分析的实践意义。接着以兵棋推演为基础,介绍了相关的对策论、有信息的对抗搜索和局部优化搜索等人工智能技术。最后以一个战术想定为背景,详细阐述了设计兵棋系统时应用人工智能需要解决的数字化、博弈树生成和局面评估等问题。  相似文献   
929.
在当今空战情况下,导弹对于飞机的威胁愈发增长。为避免发生飞行冲突,需要飞机驾驶员适当改变航行诸元,但是由于导弹的速度在一般情况下远远大于飞机速度,且发现时双方距离较近,留给驾驶员的反应与操作时间较少。文章采用速度矢量三角形分析法,在二维平面上分析了飞机对于导弹的规避方法,提出了综合调整航向和航速冲突的方法。  相似文献   
930.
鱼雷被动声自导反舰时,搜索深度的设定决定了鱼雷效能的发挥。采用鱼雷被动自导作用距离作为鱼雷搜索深度设定依据。被动自导方程各项中,鱼雷自噪声级与传播损失随深度变化,二者在深度上的分布决定了不同深度上自导作用距离的差别。采用声散射模型计算鱼雷自噪声级,采用Bellhop模型计算传播损失,结合被动自导方程其他各项的仿真和计算,定量分析4种典型水文条件下自导作用距离随深度变化情况,并提出被动自导系统搜索深度设定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