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75篇
  免费   474篇
公路运输   6270篇
综合类   5504篇
水路运输   6659篇
铁路运输   4320篇
综合运输   2896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387篇
  2021年   589篇
  2020年   422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329篇
  2017年   302篇
  2016年   361篇
  2015年   537篇
  2014年   919篇
  2013年   2058篇
  2012年   1507篇
  2011年   1687篇
  2010年   1583篇
  2009年   1856篇
  2008年   1689篇
  2007年   2004篇
  2006年   1858篇
  2005年   1455篇
  2004年   661篇
  2003年   512篇
  2002年   427篇
  2001年   497篇
  2000年   446篇
  1999年   276篇
  1998年   237篇
  1997年   199篇
  1996年   244篇
  1995年   226篇
  1994年   158篇
  1993年   239篇
  1992年   201篇
  1991年   121篇
  1990年   114篇
  1989年   96篇
  1988年   91篇
  1987年   76篇
  1986年   68篇
  1985年   80篇
  1984年   77篇
  1983年   73篇
  1982年   73篇
  1981年   95篇
  1980年   68篇
  1979年   91篇
  1978年   56篇
  1977年   69篇
  1976年   53篇
  1975年   65篇
  1974年   5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81.
初始缺陷对耐压圆柱壳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考察初始缺陷、材料等因素对耐压圆柱壳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本文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构造模型对耐压圆柱壳结构进行模拟.研究了缺陷幅值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初始缺陷对耐压圆柱壳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并将有限元计算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讨论了材料的改变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初始缺陷幅值不会改变耐压圆柱壳结构的失稳模态,且对结构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有限,但材料的改进对提高结构极限承载力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82.
三自由度平面并联机器人误差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各种误差对并联机器人输出产生的影响,以三自由度平面并联机器人为例,利用并联机器人的环路特性,采用机器人微分理论,建立了误差正向模型.通过M atlab编程和计算机仿真,得出输出误差与机器人结构尺寸变化、位置和姿态变化的关系图.为该类型机器人的设计、制造、装配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983.
采用构造相容分布与非负上鞅的方法研究了m阶马氏信源相对熵密度的强极限定理,由此得出若干马氏信源、无记忆信源的随机Shannon-Mcmillan定理.并将已有的马氏信源的结果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984.
由于海底管道工作环境的恶劣性,其失效概率较高,一旦发生泄漏事故,后果严重.本文以某一海洋平台周围海底输气管道为背景,运用海洋工程领域风险评估软件NEPTUNE对不同破损情况下天然气泄漏扩散的情况进行了模拟,计算了泄漏气体点燃概率,预测了泄漏天然气爆炸事故的危害半径,其分析结果对海底管道油气泄漏扩散范围的预测及油气点燃概率计算方法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985.
针对扫描点云杂乱无序的特点,讨论了点云数据预处理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点云切片的数据预处理迭代算法.通过对点云最小包围盒进行均匀分割及分割后点云的密度分析,对密度过大的分割块进行迭代分割,建立了3个方向的点云切片和截面线.结果不仅大大减少了点云数据量,并且在点云密度过大的区域很好地保持了模型的原始特征,同时将原始的无序数据点集转化为具有层列结构的有序组织形式,确定了各点之间的相互关系,为后续曲线曲面拟合做了很好的准备.  相似文献   
986.
文章以具有尖瘦船首的高速双体船为例,总结了在锚泊设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好的解决方法,以供本专业技术人员在相关设计时作参考。  相似文献   
987.
李杰 《舰船防化》2009,(4):6-11
纳米纤维的制备和应用是纳米材料研究中极为活跃的领域和发展前沿。静电纺丝法作为一种能够直接、连续制备聚合物纳米纤维的方法,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利用电纺技术制备了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nhol,PVA)纳米纤维,考察了PVA溶液静电纺丝中PVA浓度,纺丝电压和接收距离等电纺参数对PVA纤维形成及其微观形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VA浓度对PVA纤维形成和形貌起决定作用,随PVA浓度的提高,块体转变为均匀纤维,纤维直径逐渐增加;当接收距离和溶液流速恒定时,随纺丝电压的提高,纤维平均直径有缓慢提高的趋势;接收距离几乎不影响PVA纳米纤维的微观形貌。通过实验确定了制备PVA纳米纤维最佳条件为:电纺溶液组成为10%PVA水溶液,纺丝电压:15kV,流速:0.5mL/h,接收距离:15cm。  相似文献   
988.
增益发生器是化学激光器的关键部件之一。为了提高激光光束的质量和激光器的工作性能,本文从增益发生器的加工工艺出发,简单的介绍了传统工艺及其优势与劣势,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光化学蚀刻与扩散焊结合的新工艺及其优势。重点总结了光蚀刻工艺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其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89.
核测井中NaI(Tl)闪烁探测器性能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aI(Tl)闪烁探测器由于具有较高的探测效率,价格也比较便宜,被广泛地应用于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建设中,本文介绍了石油测井中所用到的NaI(Tl)闪烁探测器。利用我们的多道分析器(ORTEC918A),对组装好的NaI(Tl)探测器的性能作了测试,分析了影响探测器性能的因素,为探测器的选型、定型提供了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990.
Sandy sediments in shallow coastal waters of the Baltic Sea are often characterised by large numbers of biogenic structures which are produced by macrozoobenthos species. A series of experiments was devised to quantify how the interaction of such structures with the near-bed flow regime affects the sediment flux. Most experiments were done with simplified replicates of structures generated by typical species commonly found in the Mecklenburg Bight, starting with solitary structures and regularly-spaced arrays in a range of characteristic population densities, followed by a complex benthic macrofauna community, both artificial and alive. A laboratory flume channel, equipped with an acoustic Doppler flow sensor and a topography scanning laser, was used for high-resolution measurements (2 mm horizontal step size and 0.3 mm vertical resolution) of sand erosion (220 µm median grain size, at 20 cm s− 1) and fine particle deposition (8 µm grain size, at 5 cm s− 1). Sediment transport threshold values were measured for each layout. As a rule-of-thumb, both the erosion fluxes and the deposition of suspended matter increased considerably at low population densities (below 2%, expressed as percent of the sediment surface covered, i.e. roughness density RD). Above densities of 4%, erosion almost stopped inside the test arrays, and deposition remained well below the level of unpopulated areas. An attempt to extrapolate these findings to field conditions (using field current velocity data from 2001) showed that the net flux switched from erosion to deposition for densities above 5%. These parameters can now be integrated into a numerical sediment transport model coupling waves, currents, sediment dynamics and biological processes, which is currently under construction at the Baltic Sea Research Institute (IOW), Rostock, German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