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25篇 |
免费 | 394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443篇 |
综合类 | 1657篇 |
水路运输 | 1135篇 |
铁路运输 | 847篇 |
综合运输 | 1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3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207篇 |
2021年 | 264篇 |
2020年 | 220篇 |
2019年 | 115篇 |
2018年 | 113篇 |
2017年 | 97篇 |
2016年 | 91篇 |
2015年 | 216篇 |
2014年 | 273篇 |
2013年 | 293篇 |
2012年 | 353篇 |
2011年 | 408篇 |
2010年 | 422篇 |
2009年 | 384篇 |
2008年 | 415篇 |
2007年 | 349篇 |
2006年 | 299篇 |
2005年 | 244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50篇 |
2001年 | 55篇 |
2000年 | 60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1篇 |
199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2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试验以阿拉山口市温泉县G30公路建设项目为依托,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建立设置反h型桩的陡坡路基典型数值模型。研究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对陡坡路基造成的影响因素,其中主要分析了在不同车辆行驶速度、载荷及数量对陡坡的影响。通过ABAQUS有限元试验,结果表明:一辆空载汽车以20 m/s的行驶速度行驶下对陡坡路基的影响效果最小,陡坡路基所受应力应变及加速度均处于最小;当三辆满载汽车以28 m/s的行驶速度在该段路面行驶时,汽车对陡坡路基造成的的应力应变及加速度最大,同时将会对陡坡路基的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研究了高峰时段列车运行的衔接协调对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换乘站各站台候车客流的组成因素,确定出各运行方向的换乘站台内客流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然后,以时段内换乘站候车客流量的最大值最小为目标,建立优化模型。模型以站台最大可容纳候车人数为约束条件,以各方向列车在换乘站的到达时刻为调整对象,实现了高峰时段换乘站内聚集客流的优化。最后,针对验证案例,设计了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得出了协调较优解,并给出与较劣解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优化方法能够有效降低换乘站内的候车客流人数,可为网络化的优化协调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
为解决目前特长公路隧道通风方案比选时局限于送排式通风的问题,从方案设计角度分析几种不同纵向通风模式的功能特点、适用条件,结合送排式通风与互补式通风的特点,提出单通道互补式通风的组合通风模式,并以金门特长公路隧道为例,从全寿命周期角度,对“通风井送排式”“单通道互补式”“双通道互补式”“吸尘式”4种通风方案进行比选研究。结果表明: 1)送排式通风受通风井位置影响较大,从运营通风角度,宜设置在上坡隧道中部偏下风方向; 2)互补式、吸尘式通风能够突破通风井选址的限制,但对于超过5 km的隧道,需要设置专用排烟井; 3)单通道互补式通风省去送风井,保留了送排式通风的排烟功能,具备比选价值。 相似文献
34.
在我国城市道路景观实践过程中,由于建造时序的不同,城市道路的“景观破碎、缺乏集成”和“豪华奢侈、脱离实际”,不利于城市系统的和谐发展。鉴于此,本文在深入分析城市道路景观建设目标的基础上,独辟蹊径从系统范畴的角度探讨了一种“集成”的道路景观设计理念,为城市道路景观的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5.
36.
针对汽车环境中麦克风阵列语音去噪系统的应用,对广义相关时延估计方法进行了仿真,并与基于高阶累积量的时延估计方法作了比较分析.给出了两种方法在不同信号模型中的仿真结果,结果表明:广义相关法时延估计更适用于汽车去噪系统. 相似文献
37.
38.
本文对飞行汽车这一新型交通运输工具进行了特征分析与发展预测,指出飞行汽车的推广将对当代交通运输体系产生重大影响。现有交通运输体系不能满足飞行汽车的运管,从而提出空中高速路这一交通行业未来发展方向。最后从发展的目标,投资力度、技术引进、个性化服务等四个方面对下一代交通运输体系建设提出规划与展望。 相似文献
39.
超薄磨耗层养护技术被欧美列为高速公路第一养护方案,在国内也已经开始推广应用。文章介绍了国产超薄磨耗层施工专用设备的研制过程,通过对国内高速公路养护市场的分析以及与德国福格勒公司的进口设备对比,认为国内同步洒布摊铺机的研制与开发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40.
高职院校"双证书"衔接关键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高职院校内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双证书”衔接与沟通是目前高职院校进行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岗位要求差距最小化的重要途径。文中针对于高职院校实施“双证书”衔接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