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809篇 |
免费 | 496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492篇 |
综合类 | 1638篇 |
水路运输 | 1095篇 |
铁路运输 | 889篇 |
综合运输 | 1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0篇 |
2023年 | 69篇 |
2022年 | 207篇 |
2021年 | 267篇 |
2020年 | 178篇 |
2019年 | 118篇 |
2018年 | 132篇 |
2017年 | 105篇 |
2016年 | 112篇 |
2015年 | 193篇 |
2014年 | 215篇 |
2013年 | 322篇 |
2012年 | 407篇 |
2011年 | 435篇 |
2010年 | 404篇 |
2009年 | 390篇 |
2008年 | 352篇 |
2007年 | 376篇 |
2006年 | 319篇 |
2005年 | 298篇 |
2004年 | 129篇 |
2003年 | 56篇 |
2002年 | 46篇 |
2001年 | 61篇 |
2000年 | 61篇 |
1999年 | 11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非集计模型近年来在交通模型的研究领域受到较多关注.主要讨论了未建交通系统中意愿调查方法的使用,以及如何在意愿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建立非集计模型并进行客流需求分析.着重对基于SP调查的非集计模型在黄浦江水上巴士交通客运交通系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介绍了黄浦江水上巴士交通的SP调查以及其他相关调查,建立了非集计模型用于水上巴士交通服务模式选择和需求预测,对上海市水上巴士未来客流增长空间进行了判断.指出非集计模型适用于具体的小规模的有针对性的规划设计项目,SP调查的设计以及调查数据的采集是非集计模型建立的关键,基于SP调查的非集计模型可用于未建交通系统的服务模式确定、客流需求预测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2.
在天津至汕尾高速公路施工段,将聚丙烯腈纤维添加到桥面铺装混凝土中,以增强混凝土的抗裂性和韧性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较好地解决了桥面混凝土铺装出现早期裂缝问题。 相似文献
203.
204.
在严格凸Banach空间中,用集值映象点值化方法,证明了集值渐近准非扩张映象带误差的三步迭代列收敛于耦合不动点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05.
连续观测了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道路结构不同层位和天然大地不同深度处温度, 分析了不同层位日均温度的时空变化趋势、实时温度的频率分布特性与不同结构层材料的冻融特性。分析结果表明: 空气、面层、基层、路基和天然大地温度年度变化趋势均呈现明显的热季与冷季之分, 转换时间分别是4月份和9月份; 观测周期年内, 沥青混凝土路面路表日平均温度为-17 ℃~40 ℃, 水泥混凝土路面路表温度为-18 ℃~17 ℃, 沥青混凝土路面下的路基顶面以下0.8 m处温度波动范围为-2.8 ℃~6.3 ℃, 水泥混凝土路面下的路基顶面下0.7 m处温度波动范围为-3.4 ℃~5.4 ℃; 空气、沥青混凝土面层、水泥混凝土面层的温度和温度梯度频率分布均呈现出明显的单峰形态, 且峰值对应的温度或温度梯度与相应的年均值存在偏差; 基层、垫层和路基的温度频率分布均呈现多峰并存的形态, 分别与冷季、热季、冷热季转换期相对应; 分析周期年内沥青混凝土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路表冻融次数分别为182、178; 沥青混凝土与水泥混凝土冻结融化持续时间频率分布均呈现主峰+多副峰的形态, 主峰对应的持续时间分别为0~2 h和18~20 h。可见, 在多年冻土区, 可优先选择水泥混凝土路面, 以利于冻土的保护, 沥青混凝土与水泥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均应验证抗冻融耐久性能。 相似文献
206.
207.
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研究发现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支配的时间增加,学习场所变得更加灵活,学习更富有自主性.同时,学习资源得到有机整合与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208.
采用正交设计的方法对快硬硫铝酸盐水泥和聚合物丁苯乳液进行配合比试验,确定出最佳水泥砼配合比,通过路用性能对比试验和耐久性对比试验表明,这种有机、无机多相复合的新型道路水泥砼能有效的弥补普通砼的缺点,具有优良的力学和路用性能:早期强度高,养护12 h即可开放交通,干缩小,耐久性能好,与旧路面之间层间黏结强度高,并且在错台高度仅为0.6 cm时,模拟错台修补效果很好,没有出现脱落和开裂. 相似文献
209.
为探索基于车联网V2P(Vehicle to Pedestrian)通信技术的行人碰撞风险辨识方法, 首先,在车联网环境下实时获取了目标位置、速度、运动方向等信息,并分析了典型人-车相 对运动场景中交通参与者的行为不确定性,进而提出了人-车碰撞区域随机几何模型;然后, 综合考虑了车联网系统的通信延时、定位误差、人-车相对运动不确定性等多因素的影响,建 立了人-车碰撞事故概率和冲突风险程度模型;最后,通过仿真实验分析了行车速度、通信延 时、定位精度等因素对行人碰撞风险辨识模型效果的影响,以及各因素间的相关性关系.本文 提出的方法对行人安全保护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结果同时指出了车联网系统通信 延时与定位精度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210.
奖赏和惩罚措施是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重要措施,本文基于在北京市的调查,进行 2 种措施下出行选择行为的探索研究,得出奖励措施会使更多的小汽车通勤者转向非高峰出 行,而收费措施对于使其放弃小汽车出行效果更好.基于前景理论的分析显示:奖励措施下,大 部分出行者的方式选择为“收益”;而收费措施下,大部分出行者面临“损失”,不同群体在出行 选择时呈现不同的风险偏好态度.在引导小汽车高峰出行向错峰出行转移时,奖励措施比较适 用于中等收入群体,收费措施比较适用于中高收入群体;在引导小汽车高峰出行向其他方式转 移时,2种措施对低收入群体效果更好.以上结论可为交通需求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