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92篇
  免费   191篇
公路运输   1296篇
综合类   725篇
水路运输   1360篇
铁路运输   549篇
综合运输   753篇
  2024年   45篇
  2023年   64篇
  2022年   141篇
  2021年   148篇
  2020年   111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132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161篇
  2013年   488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69篇
  2010年   296篇
  2009年   249篇
  2008年   273篇
  2007年   233篇
  2006年   205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01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53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77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25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26篇
  1981年   32篇
  1980年   20篇
  1979年   36篇
  1978年   17篇
  1977年   21篇
  1976年   13篇
  1975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寿克坚  谢其颖 《隧道建设》2014,34(Z1):48-55
非明挖工法在都市施作时,常因困难地质(如卵砾石层)或障碍物而造成施工困难、工期延误或发生灾损。本文主要针对非明挖施工法里的管推进施工法(Pipe-jacking Method),探讨管推进工法施工时可能遭遇的困难,以及施工困难状况下之管材土体互制行为。探讨的施工困难包括超挖、挤压、卡钻等问题。本研究针对超挖范围、卡钻位置、阻力大小以及推进力施加位置等,以ABAQUS有限元素软件进行三维数值仿真,探讨直线推进施工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892.
骨架密实结构的水泥稳定碎石粗集料过多造成的离析会使基层压实不足,造成路面早期病害严重.鉴于此,通过研究掺加减水剂能否改善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压实特性,以为同行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893.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建立了社会准则、问题感知、责任归属、愿意行动、感知有效、感知利益、感知公平、感知自由与公众可接受性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意向调查获得了A,B2种收费方案的437份问卷,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了评价和修正.结果表明在费率较大的B方案下感知有效对感知自由以及感知自由对感知利益的影响更加显著;在费率较低的A方案下,感知公平对可接受性的直接影响最大,B方案下感知有效的影响最大,但2种方案下影响最大的直接因素均为感知有效和感知公平;间接影响因素中,愿意行动对措施可接受性的影响最突出,且愿意行动作用于感知有效,但对感知公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894.
连云港港30万吨级航道位于开敞海域,淤泥质浅滩宽广,航槽开挖厚度大,航道里程长,工程规模大,建设条件复杂,是开敞海域淤泥质浅滩深水航道的典型。通过研究基本解决了海床性质及岸滩稳定性、水动力泥沙条件、航道回淤、航道选线、航行安全性等主要技术问题,不仅为连云港港航道后续研究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供国内外其他淤泥质浅滩深水航道建设借鉴。对主要技术问题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总结。  相似文献   
895.
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mated vehicle,CAV)利用公交车运行的间隙,借用公交专用道通行,能够减少与人工驾驶车辆(human driving vehicle,HDV) 混合运行的相互干扰,进一步提升公交专用道的利用效率,是当前混合交通流环境下提升CAV运行效率的重要方式之一。以公交专用道上公交车辆的运行轨迹、公交专用道物理信息以及交通信号配时方案为约束,同时考虑CAV在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的超车行为,构建了CAV借用公交专用道通行的轨迹优化模型。通过将模型分解为子模型并在时空上进行网格划分,提出了模型求解的具体流程,建立了基于类贪婪算法的求解方法,并采用MATLAB和yalmip求解工具进行模型求解。以杭州市莫干山路公交专用道为实例开展数值仿真,分析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公交停靠时间、交通信号配时参数等因素对模型结果的影响,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公交停靠时间会显著影响CAV的运行速度,随着公交停靠时间的增加,CAV运行速度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通过公交站点的停靠时间与交通信号配时的协同优化,可以有效提升CAV的运行效率。同时,与存在部分港湾式公交停靠站相比,全部设置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可以使CAV运行速度提升10%。  相似文献   
896.
白鹅潭大道为广州市白鹅潭商务区近江片区唯一南北贯通的城市次干道,白鹅潭大道上跨现状珠江隧道敞口段是使全线贯通的关键节点之一。综合考虑白鹅潭大道与现状珠江隧道及地铁结构的空间关系,在满足既有地铁保护要求、又不影响既有珠江隧道结构及运营安全的条件下,提出改造现状隧道敞口段侧墙增设台帽作为新建桥梁桥台、上跨既有隧道敞口段的总体设计方案。相关设计研究思路可供类似工程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897.
系统阐述了轮轨滚动接触疲劳损伤的分类、萌生机理、影响因素、引发后果及常用萌生预测模型等,总结了其复杂性的根源; 梳理了中国轨道交通系统近年来发生的各种轮轨滚动接触疲劳的相关研究成果,分别总结了高速铁路、普速铁路和地铁等系统轮轨滚动接触疲劳的基本特征、萌生机理及治理措施等; 展示了在局部和连续型滚动接触疲劳研究中,现场跟踪测试、现场试样失效分析、试验台试验、数值模拟及线路试验等研究方法的系统化应用及重要结果; 讨论了不同轨道交通系统滚动接触疲劳差异的根本原因及滚动接触疲劳各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并从现场治理和机理研究2个方面提出了展望。研究结果表明:高速动车组轮轨局部型滚动接触疲劳(月牙形裂纹)对运营安全的威胁可控,其重要源头之一是硌伤; 过大的接触应力和蠕滑率是引发轮轨连续型滚动接触疲劳的关键,其根本原因包括小半径曲线、轮轨失形、轮轨廓形与轨道曲线设计不合理、大坡度与起伏坡度、低黏着与增黏、频繁启停及轨道安装误差等,近10年来开始大量使用的大功率电力机车在复杂条件线路运行时,呈现的严重车轮滚动接触疲劳是上述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集中体现; 可行的滚动接触疲劳防治措施包括避免或及时修复严重硌伤、优化曲线段轮轨廓形匹配、优化轮轨镟修/打磨策略、加装或优化车轮研磨子、机车车辆定期调头运行、优化机车电气补偿与牵引制动控制、使用优质增黏砂、优化踏面制动和及时维护轨道与列车关键部件等,不同轮轨系统可根据其特点酌情选用; 从现场防治角度,应建立轮轨滚动接触疲劳的精确预测模型,并依此实现不同服役条件下的滚动接触疲劳无限和有限寿命设计及最佳轮轨维修策略制定; 从疲劳机理角度,应重点研究疲劳裂纹萌生的微观裂纹扩展机制和磨耗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898.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钢轨模型求解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车辆-轨道非线性耦合动力学模型, 分析了采用解析方法的模态叠加法、有限元法的模态叠加法和有限元法的直接积分法求解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钢轨模型的计算精度与计算效率。选取Bernoulli-Euler梁或Rayleigh-Timoshenko梁模拟钢轨, 采用不同类型单元离散钢轨模型, 并利用显式积分方法求解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的响应。计算结果表明: 当采用Bernoulli-Euler梁钢轨模型和轨道激励频率较低时, 采用协调质量阵的直接积分法计算时间是解析方法的模态叠加法的28.8倍, 各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结果接近; 当采用Rayleigh-Timoshenko梁钢轨模型和轨道激励频率较低时, 可以忽略Rayleigh-Timoshenko梁的转动惯量对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模型的响应影响; 解析法的模态叠加法的计算时间比混合单元的慢64.5%。  相似文献   
899.
金健 《集装箱化》2010,21(7):26-28
<正>1集装箱码头配积载概述作为集装箱船舶装卸作业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集装箱码头配积载既要满足船舶稳性、船体强度等方面的要求,又要满足码头生产组织方面的要求,是船公司与集装箱码头之间围绕多重因素展开博弈和权衡利弊的过程。船公司主要考虑的是船体强度、船舶稳性、装载能力等,其中,在装载能力方  相似文献   
900.
为反映寒区遭受冻融的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全过程,基于统计损伤力学理论,假设岩石微元体强度服从Weibull分布,结合最大拉应变破坏准则,建立了考虑冻融和荷载耦合作用的寒区冻融岩石损伤模型;推导了模型参数的理论解,利用已有的试验结果和已有损伤本构对模型进行了验证,探讨了不同冻融次数下岩石的总损伤曲线演化规律,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分析;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冻融循环对隧道工程稳定性的影响. 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可较好地重现岩石的应力-应变全过程,并能反映岩石的峰后强度;不同冻融次数下岩石的总损伤演变曲线呈“S”形,总损伤演变曲线可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损伤阶段、加速阶段和完全损伤阶段;Weibull分布参数$ m $和$ {f}_{0} $分别代表岩石的脆性特征和塑性特征;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隧道围岩的垂直位移、最大主应力及衬砌最大主应力均逐渐增加,但隧道围岩的应力增幅较小,经历10次冻融循环后,隧道拱顶的围岩下沉量和底部的围岩隆起量分别增加17.87%和19.24%,隧道围岩最大拉应力和压应力极值分别增加了2.70%和2.01%,隧道衬砌最大拉应力和压应力极值分别增加了21.52%和17.8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