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1055篇 |
免费 | 2568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6338篇 |
综合类 | 6791篇 |
水路运输 | 5522篇 |
铁路运输 | 4312篇 |
综合运输 | 66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2篇 |
2024年 | 500篇 |
2023年 | 421篇 |
2022年 | 986篇 |
2021年 | 1234篇 |
2020年 | 906篇 |
2019年 | 527篇 |
2018年 | 562篇 |
2017年 | 558篇 |
2016年 | 442篇 |
2015年 | 885篇 |
2014年 | 1114篇 |
2013年 | 1412篇 |
2012年 | 1598篇 |
2011年 | 1684篇 |
2010年 | 1736篇 |
2009年 | 1575篇 |
2008年 | 1581篇 |
2007年 | 1532篇 |
2006年 | 1485篇 |
2005年 | 1221篇 |
2004年 | 554篇 |
2003年 | 277篇 |
2002年 | 194篇 |
2001年 | 276篇 |
2000年 | 265篇 |
1999年 | 46篇 |
1998年 | 8篇 |
1997年 | 6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6篇 |
199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为优化某纯电运动型多用途汽车(SUV)的若干低频路噪问题,文章依据路噪产生的机理,通过路噪传递路径分析,并结合整车模态分布,对该车型激励源、传递路径和响应进行了详细排查分析优化,并有效抑制了整车低频路噪。文章对整车前后排的不同频率噪声进行识别,分别为前排 30 Hz 附近耳压感、前排 200 Hz 附近空腔声和后排 75 Hz 附近敲鼓声,通过路噪源头控制、路径隔振提升及响应优化将整车低频路噪控制到较好水平,主观评价良好。文章所识别的低频路噪问题是整车路噪开发过程中较典型的问题点,分析优化思路对整车路噪问题分析排查及试验方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2.
为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借助教育推广合作伙伴计划(PACE)项目和中外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的合作平台,探索国际化汽车人才培养的新思路。通过与当地出口汽车企业的合作加深产学研结合,本地本科院校在跨国高等教育、学生国际化、教育资源全球化,以及教师国际交流四个维度探讨适合自身实际的国际化教育合作策略。特别是在跨国汽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旨在开发适应汽车行业需求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新理念、新路径、新模式及新方法,以促进地方高校培养汽车出口型企业所需要的具有国际视野的汽车人才。 相似文献
163.
实际道路行驶污染物排放(RDE)测试作为轻型车排放测试研究的重要测试方法,在《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 18352.6-2016)开始也将 RDE作为轻型车进行型式认证的重要项目之一。针对限速车辆最高车速不同的特点,限速车辆实际道路行驶污染物排放测试方法有较多特殊的地方。基于《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 18352.6-2016)中对限速车辆的测试方法的初步规定,文章研究完善下阶段排放标准限速车辆实际道路行驶污染物排放测试方法,并验证其合理性,最后得到一套完善的限速车辆实际道路行驶污染物排放测试方法,同时也为未来下阶段排放标准的制定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64.
编队行驶是指两辆及以上的车辆,利用通信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使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车距并以稳定的速度进行行驶。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重型商用车编队行驶成为重点研究的方向,它有助于提高运输的安全性、效率,同时可以降低能源消耗和尾气排放。设计运行条件(ODC)是编队行驶系统的必备条件,即系统可以启动、安全执行动态驾驶任务的条件。文章通过分析国际上关于设计运行条件的构建方法研究现状,结合编队行驶系统的功能特点,提出了适用于重型商用车编队行驶的设计运行条件,并对动静态实体、环境、驾乘人员、车辆状态、跟车距离做了分析,用于保障编队行驶功能在设计运行范围(ODD)内的稳定运行,有助于提升系统安全。 相似文献
165.
斯坦利算法以前轮中心为误差基准,缺乏人类前视驾驶特性,导致方向频繁修正。同时,当前自动驾驶仿真方法与平台在拟真度上的局限,难以有效验证算法改进的实际效果。文章提出了一种最优预瞄理论与斯坦利控制算法相结合的“预瞄-斯坦利”控制算法,首先基于 Carla 仿真平台,创建了虚拟组合导航模块和车辆控制器局域网(CAN)通信模块;然后,建立了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在环的仿真平台,并将“预瞄-斯坦利”算法部署在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中进行了在环测试;最后进行了真实物理场景下的实车测试验证。结果可知,一方面通过对比硬件在环仿真和实车测试结果中的“斯坦利-实车”与“预瞄-斯坦利-实车”横向误差,表明了“预瞄-斯坦利”算法整体误差小于斯坦利算法;另一方面对比“预瞄-斯坦利-仿真”与“预瞄-斯坦利-实车”横向误差,验证了所创建的硬件在环系统的准确性和拟真度。 相似文献
166.
167.
168.
针对人类驾驶车辆(human driven vehicle,HDV)和智能网联车辆(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CAV)组成的新型混合交通流场景,现有的交叉口协同控制方法中,集中控制和单车控制分别对中央控制器的算力和车载计算单元的算力要求较高。本文研究了1种将元胞传输模型(cell transmission model,CTM)与双层规划模型相结合的协同优化方法,利用可调整的元胞长度平衡求解信号控制与CAV轨迹优化2个问题所需的算力,从而灵活地根据中央控制器和车载计算单元的算力分配计算资源;通过上层模型预测交通流状态并优化信号控制参数,引入动态调整元胞长度规则,降低中央控制器的计算负担;基于上层的交通状态预测结果,利用下层模型对CAV轨迹进行全局规划,进一步提升交叉口通行效率。同时,为了提升解的最优性和求解的实时性,采用结合随机梯度下降法和遗传算法的迭代优化算法,避免陷入局部最优的同时提升求解效率。最后以无锡市先锋中路与春风南路交叉口数据为例,验证了不同CAV渗透率下优化的效果,结果表明:①相较于基准方案,本文提出的协同优化方案最高可以降低交叉口8.09%的车均行程时间,降低了交叉口拥堵向上游的传播;②当CAV渗透率为30%、60%和90%时,优化比例为2.51%、5.08%和7.88%;③在进口道流量大于3 000 pcu/h时,仍能在100s内获得最优信号控制方案,可支持实时优化。该方法可以有效改善城市交通拥堵,提高新型混合交通流场景下交叉口的通行效率。 相似文献
169.
针对交通系统中微小扰动所诱发的车流不稳定现象以及车辆频繁启停问题,充分考虑智能网联汽车(connected and autonomous vehicle,CAV)的通信延时,对适用于混合交通流环境的扰动抑制方法展开了深入探寻。通过对CAV信息传递延时、不同渗透率、CAV编队强度等多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探索了通信对混合交通流稳定性的影响机制。考虑最大编队车辆数并基于马尔可夫链构建混合流稳定性分析模型,得到了不同车头时距类型的生成概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判别公式以分析不同条件下的车流速度稳定区域。为提高CAV通信效率借助了路侧单元传递信息。根据车路通信流向不同,将通信过程分为车端-路端的上行通信和路端-车端的下行通信,构建了低交通密度下的信息传递延时估计模型,得到不同CAV渗透率及编队强度下的延时估计值,以分析其对交通流稳定性影响。为验证分析结果开展了扰动演化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①CAV渗透率与编队强度有利于混合交通流稳定性,而通信延时对交通流稳定性有负影响;②通信延时随着CAV渗透率与编队强度、路侧单元与CAV通信半径的增大而减小;③当最大编队车辆数为6且混合流以25 m/s的稳态速度行驶时,只有CAV渗透率达到60%或编队强度大于0.5,延时才小于0.3 s且扰动得到有效抑制。 相似文献
170.
双层壳之间的舷间结构是声振动从耐压壳向轻外壳传递的重要桥梁,为降低对舰船振动声辐射水平的影响,提出一种双层声桥的舷间结构形式并开展声振传递特性研究。
采用有限元方法建立舷间双层声桥的有限长双层圆柱壳振动声辐射模型,对比分析双层声桥与传统单层声桥结构的声振传递特点,揭示双层声桥结构形式、结构参数以及轴向分布间距等因素对声辐射和振动传递特性的影响规律。
对比结果表明:双层圆柱壳间的双层声桥连接结构比传统单层声桥结构的降噪效果更好;双层圆柱壳间“2-1”型双层声桥结构模型的振动传递降低效果优于“1-2”型和“2-2”型,而3种不同的“1-1”型双层声桥连接结构的振动传递降低效果则较为相近;底层声桥肋板间距和横铺板宽度对双层壳体结构的振动传递降低效果的影响较大,而声桥层高的影响则较小;双层圆柱壳间双层声桥的轴向分布越紧密,其振动传递降低的效果越差。
研究成果可为舰船舷间结构的减振降噪设计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