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997篇 |
免费 | 292篇 |
专业分类
公路运输 | 1168篇 |
综合类 | 1339篇 |
水路运输 | 977篇 |
铁路运输 | 683篇 |
综合运输 | 12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6篇 |
2023年 | 39篇 |
2022年 | 165篇 |
2021年 | 219篇 |
2020年 | 143篇 |
2019年 | 93篇 |
2018年 | 68篇 |
2017年 | 77篇 |
2016年 | 59篇 |
2015年 | 149篇 |
2014年 | 190篇 |
2013年 | 248篇 |
2012年 | 329篇 |
2011年 | 317篇 |
2010年 | 321篇 |
2009年 | 315篇 |
2008年 | 271篇 |
2007年 | 335篇 |
2006年 | 300篇 |
2005年 | 249篇 |
2004年 | 74篇 |
2003年 | 58篇 |
2002年 | 47篇 |
2001年 | 59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21篇 |
1998年 | 10篇 |
1997年 | 11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9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132.
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Fe{O(CH2CO2)2}(H2O)2(NO3)晶体的电子结构及磁性。该计算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结合投影缀加波(PAW)方法。计算结果表明,化合物Fe{O(CH2CO2)2}(H2O)2(NO3)具有反铁磁基态,这种反铁磁相互作用来自于最近邻的铁离子;每个分子的自旋磁矩是4.99μB,这和实验结果也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33.
撑靴为TBM的前进及稳定性提供保障,与围岩的接触是否均匀直接影响工作的稳定性,针对撑靴与围岩接触会因为应力分布不均匀而导致支撑不稳或围岩坍塌等问题,以新型TBM的撑靴为研究对象,根据试验台的三维模型创建撑靴和其他机构之间的力传递特性,建立双支撑工作模式下撑靴与围岩的接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撑靴与围岩接触面应力、位移分布。结果表明:撑靴与围岩的综合应力分布较为均匀,在周向尺寸上分布在-18°~18°范围内,撑靴接触表面最大应力为13.3 MPa,围岩接触表面最大应力为4.03 MPa。撑靴接触表面综合位移中间小、两端大,而在围岩接触表面综合位移中间大,向四周位移逐渐减小。并且运用赫兹公式对有限元分析的结果进行验证,误差为0.5 MPa,表明分析结果可靠,为提高整机稳定性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34.
针对感应加热电源在实际使用中存在电源工作参数监控系统不完善、检测装置冗余、集成度不高等情况,设计了基于CAN总线的感应加热电源数字监控系统。首先给出了系统网络结构和总体设计方案,然后设计了详细的CAN总线、485总线、TCP/IP通讯电路,最后完成了机床控制系统端监控界面的软件设计。实际装机表明,该系统性能稳定,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5.
系统归纳与剖析了国内外耐候钢桥的研究新进展及工程应用情况, 总结了稳定耐候锈层的形成机制、选材标准、腐蚀与疲劳损伤机理、耐候构造、耐候螺栓研发以及锈层检测与评价技术等方面的关键科技成果, 梳理并完善了耐候钢桥的适用范围和腐蚀余量设计指标, 提出了耐候钢桥锈层稳定化处理及施工技术要点; 评析了耐候钢桥锈层损伤检测与评价技术、腐蚀损伤养管技术, 结合美、日耐候钢桥工程事故经验教训和中国首批长寿命高性能耐候钢桥建设技术创新成果, 探讨了该领域的技术创新方向。研究结果表明: 耐候锈层由外层的γ-FeOOH、α-FeOOH以及内层的非晶态FeOOH化合物与Fe3O4构成, 稳定耐候锈层能否形成与保持, 主要受氯离子、积水和积尘等因素的影响; 建议编制中国高性能耐候钢桥选材区划图谱, 完善稳定耐候锈层构造设计准则; 现代耐候钢桥具有高性能和长寿命的技术特征, 带锈层构造细节的面内应力疲劳、面外变形疲劳试验和数值断裂力学模拟, 以及耐候高强螺栓长期耐损性能研究的推进, 将为建立完善的耐腐蚀、抗疲劳设计准则奠定基础;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推动长寿命高性能耐候钢桥智能运维技术的重大进步; 应加大研发投入, 建立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长寿命高性能耐候钢桥设计、建造和运维标准规范体系, 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 推进交通强国建设。 相似文献
136.
采用多种监测技术融合手段, 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开展了疲劳损伤监测与评估, 包括足尺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节段模型疲劳试验与某公路斜拉桥正交异性钢桥面板运营阶段的疲劳损伤监测; 在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试验中, 综合采用了美国物理声学(PAC)声发射(AE)传感器、智能锆钛酸铅压电漆(PZT)传感器和应变片进行了粘贴钢板冷加固前后的疲劳裂纹监测; 对处于运营阶段的斜拉桥钢桥面板疲劳开裂区域, 采用了粘贴角钢的冷加固方法进行加固, 并对加固前后的桥梁结构开展了AE监测和应变监测以研究疲劳裂纹状态与检验冷加固方法的效果。疲劳试验与监测结果表明: PAC的AE传感器和智能PZT传感器能有效捕捉具有突发峰值与快速衰减特征的疲劳扩展信号, 二者的协同应用实现了疲劳裂纹智能感知, PAC的AE传感器组能实时捕捉纵肋上的疲劳裂纹扩展长度和方向; 粘贴钢板冷加固后, 应力水平稳定在64.8 MPa, 直到继续循环加载至512万次仍无疲劳裂纹扩展, 验证了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粘贴钢板疲劳冷加固措施的良好加固效果; 在疲劳试验过程中, PAC的AE传感器和智能PZT传感器监测疲劳裂纹扩展结果一致性良好, 与应变片相比可实时捕捉更丰富的疲劳裂纹动态信息。对运营阶段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监测与评估结果表明: 加固前AE监测结果峰值能量是加固后峰值能量的5倍, AE累积信号由加固前的密集分布改变为加固后的稀散分布, 表明加固后的钢桥面板疲劳裂纹处于稳定状态; 随着加载车辆行驶通过, 冷加固后的疲劳裂纹尖端应力峰值降低40%至50%;对比加固前后的24 h疲劳应力连续监测结果, 疲劳细节附近应变片的应变水平从加固前的78 MPa下降至加固后的48 MPa; AE信号峰值能量、AE累积信号和应力水平的监测结果均证明了冷加固技术对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开裂加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7.
文章对高速公路网络布局特征研究主要从高速公路网络与经济发展、网络布局特征等理论研究着手,结合其他省份最新一轮高速公路网络布局规划的实践,总结当前经济发展背景下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规划要点。以浙江省为实例进行高速公路网络布局特征研究,为其他省份的高速公路网络布局规划提供参考。研究提出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浙江省高速公路网络布局特征从布局形态方面概括为“路网密、节点多、路径盛、方格网辅以环加放射型”,从功能方面概括为“能力充分、覆盖广泛、安全可靠、辐射带动强、互联互通、过境效率高、适应性强”。 相似文献
138.
GUO Qiang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2005,10(4):364-367
Mobility management is a very important function of mobile communication in all-IP radio heterogeneous network. In order to achieve an efficient mobility management, with low delay and low beacon overhead, a micromobile stream control transmission protocol (mmSCTP) scheme was proposed. This scheme reasonably utilizes SCTP features and elaborately designs execution-steps for vertical handoff. Moreover, it provides fast locating for idle mobile node when a session is initiated by the correspondent node. The analytical an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scheme is effective in supporting fast vertical handoff and effective location management. 相似文献
139.
建筑施工企业建立计量体系,要充分考虑企业特点,不能生搬硬套。既符合标准又满足企业施工生产需要的计量体系,才能达到规范企业计量工作,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0.
随着工业的发展,有害物品的生产量和运输量每年均在不断的增长,由于有害物品本身的特性,其运输成本除了承运人所支付的以外.还包括随着有害物品运输活动的进行所产生的诸如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外部成本。通过对有害物品所产生的外部成本进行的分析和细化,使货物运输外部成本的计算分析更趋完善,为政府对有害物品运输的定价决策和托运人的运输决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