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26篇
  免费   584篇
公路运输   2730篇
综合类   3084篇
水路运输   2144篇
铁路运输   1577篇
综合运输   275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67篇
  2022年   340篇
  2021年   455篇
  2020年   316篇
  2019年   169篇
  2018年   177篇
  2017年   167篇
  2016年   159篇
  2015年   326篇
  2014年   447篇
  2013年   583篇
  2012年   734篇
  2011年   728篇
  2010年   810篇
  2009年   732篇
  2008年   743篇
  2007年   705篇
  2006年   703篇
  2005年   523篇
  2004年   246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17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育德"轮是上海船舶研究设计院为集美大学设计的用于航海专业教学实习、科学研究兼顾货物运输的教学实习船。该船是目前世界吨位最大的教学实习船,配备了功能齐全的教学设施、先进的科研设备以及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该船还具有安全性高、绿色环保和经济性优异等特点。  相似文献   
172.
文章主要研究了利用硅胶吸附管采集甲醇汽车尾气排放中甲醇的方法,对硅胶吸附管的规格、待测样品的浓度、采样参数等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及验证。研究表明,利用硅胶吸附管采集甲醇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甲醇的穿透。随着硅胶颗粒装填数目的增加,甲醇的穿透率降低,实际吸附甲醇的效率增加。在采样流量相同时,待测样品浓度越高,甲醇的穿透率越高。在待测样品浓度相同时,采集流量越高,甲醇的穿透率越高。将硅胶吸附管串联,可以有效减少甲醇的穿透,提高吸附效率。  相似文献   
173.
金健  胡小锋  朱明华  张亚辉 《船舶工程》2021,43(6):30-34,48
当前船厂小组立装焊作业过程存在作业任务信息无法直接传递至现场,现场实际执行的状态信息无法及时反馈等问题,导致装焊作业混乱、装焊效率低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针对船舶小组立装焊作业单元进行研究,构建基于信息物理融合(CPS)的智能制造系统.首先分析了小组立装焊作业流程;然后梳理了装焊作业任务数据,构建了小组立装焊作业数据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基于物联网的CPS框架设计以及系统功能开发,实现了对装焊作业过程的有效监控;最后将该系统应用于某船厂小组立装焊现场,有效规范了装焊作业过程,提高了装焊效率.  相似文献   
174.
175.
针对海上风电整机结构其低阶固有频率的控制问题,基于有限元分析技术开展小直径桩土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分析,与试验结果、API规范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的适用性,分析大直径单桩结构桩内土芯、冲刷深度、表层土置换措施对整机固有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有限元实体单元计算所得一、二阶整机固有频率要明显大于传统p-y方法计算结果;桩内土芯对一、二阶整机固有频率影响很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泥面冲刷深度的增加,一、二阶固有频率降低不明显,认为传统p-y方法对于大直径单桩的适用性有待研究;在实际工程设计中,桩内土芯的影响可忽略;对于大直径单桩,在一定范围内可以忽略冲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6.
针对管道中心线地理坐标信息的测量需求,基于惯性导航原理,研制了以管道内检测器为载体的管道中心线测绘内检测设备,并将其与漏磁内检测器结合进行工程应用。选取了5处已知点对测绘结果进行了验证,测绘结果和实际验证结果表明:研制的惯性导航内检测器能够准确测绘管道中心线轨迹坐标,在校验点间距约为2 km时,5个距校验点约1 km的已知点的平均测绘误差约为1.8 m;通过将惯性导航检测器与漏磁检测器的组合使用,可有效获取管道缺陷的地理坐标信息,提高了管道内检测缺陷检测定位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7.
Zhong  Gang  Yin  Tingting  Zhang  Jian  He  Shanglu  Ran  Bin 《Transportation》2019,46(5):1713-1736

The travel behavior of passengers from the transportation hub within the city area is critical for travel demand analysis, security monitoring, and supporting traffic facilities designing. However,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used to study the travel behavior of the passengers inside the city are time and labor consuming. The records of the cellular communication provide a potential huge data source for this study to follow the movement of passengers.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passengers’ travel behavior of the Hongqiao transportation hub in Shanghai, China, utilizing the mobile phone data. First, a systematic and novel method is presented to extract the trip information from the mobile phone data. Several key travel characteristics of passengers, including passengers traveling inside the city and between cities, a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is effective to obtain the travel trajectories of mobile phone users. Besides, the travel behavior of incity passengers and external passengers are quite different. Then,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the passengers’ travel trajectories is provided to research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comprehensive area. Moreover, the results of the correlation analysis further indicate that the comprehensive area of the Hongqiao hub plays a relatively important role in passengers’ daily travel.

  相似文献   
178.
179.
为预测摩擦缓冲器的实际工作状态,从几何特征和作用原理的角度,建立详细的MT-2型缓冲器理论模型。首先,通过对缓冲器内部各摩擦元件的运动学和静力学分析,推导出缓冲器在准静态下的阻抗特性;其次,引入附加摩擦系数量化各摩擦元件之间动静态摩擦过渡时的黏滞补偿,并模拟出缓冲器在动态下的阻抗特性;最后,利用C80型货车冲击试验数据对该缓冲器的理论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总体上,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下的缓冲器示功曲线基本吻合,说明模型的正确性;局部上数值模拟中缓冲器从加载Ⅰ阶段过渡至加载Ⅱ阶段的突变现象在冲击试验中表现的并不明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80.
为了总结面向智能车辆的现役道路设施行驶适应性,即现役道路基础设施承载智能车辆行驶的适宜程度,阐述自主智能驾驶定义与驾驶自动化等级分类,在此基础上剖析不同等级间的人机功能差异,并分别从感知层、感知-决策层、决策-控制层探讨与道路设计要素相关联的人机功能差异,通过归纳总结智能车辆与道路几何要素、路面性能及其他道路要素(如道路标线)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从道路工程角度及其他道路要素方面回顾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研究结果表明:相比传统车辆,配置高等级自动驾驶系统的智能车辆对现役道路设施行驶适应性最高,主动安全系统次之,而驾驶辅助及有条件自动驾驶系统适应性不足。而目前研究主要问题包括:难以归纳、标定不同驾驶自动化等级间的人机功能差异及其对于道路设计参数的需求设计值;测试道路场景条件过于理想,考虑的驾驶自动化等级单一,试验规模和样本有限;道路几何、路面性能以及道路标志、标线等道路要素与智能车辆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不足,缺乏与不同道路场景相匹配的智能车辆驾驶特征数据的获取手段。因此建议:重视并推动与道路设计要素相关联的关键人机功能差异指标信息共享;联合高保真且可交互的道路场景、高精度感知传感器物理模型、车辆动力学模型及微观交通流模型,利用测试场景自动化生成、极限工况场景搜寻与泛化等技术开展智能驾驶虚拟测试,突破现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探索反映不同等级智能车辆的道路行驶适应性特征指标与评价标准,精准、有效地评估预测复杂道路场景及不利道路条件下的行驶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